正文

2.严与慈的比例:5 5(1)

培养20年后最棒的男孩 作者:云晓


凡事都讲究一个尺度,溺爱孩子不科学,同样,一味对孩子严厉也是不可取。只有掌握好严与慈的恰当比例,教育才能得到最圆满的结果。

一位朋友喜得贵子,满月时,亲朋好友都前去祝贺。大家不停地夸奖着还在襁褓里的小宝宝,朋友夫妇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小家伙也不甘寂寞,不时地用哭声为热闹的场面增添不一样的音符。

每当听到小家伙的哭声,朋友都会急忙赶过去,轻轻地抱起他,又哄又亲,直到他不哭为止。而一旁的先生则一边逗小宝宝,一边对朋友说:“让他哭几声没事,一哭就抱,会把他惯坏的。”我能看得出来,嘴上虽这样说,但他心里恨不得也抱起那小小的人亲个不停。

看到此情此景,我静心思考了很多:思考家长的教育方式,思考孩子的未来 但更多的则是思考如何给孩子更科学的爱。

是的,不管是母亲还是父亲,每位家长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一不小心就会变坏的男孩的成长过程中,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就像朋友的先生所说的那样,过多的爱是会把男孩惯坏的。

在生活中,我一直是个处处留心的人,我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走“偏激路线”的结果只能是碰壁或走入死胡同;只有懂得变通或讲究技巧,才能得到最满意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领导对员工要严厉,但只严厉中夹杂着关爱,这个领导所带出的团队才最具凝聚力;服务生对待顾客要热情,但只有热情中包含着不卑不亢,才能巧妙地把那些伺机闹事者的坏念头打消 教育孩子也理应如此,家长要给予孩子爱,但只有爱中夹杂着原则性,加杂着严厉,这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凡事都讲究一个尺度,溺爱孩子不科学,同样,一味对孩子严厉也是不可取。只有掌握好严与慈的恰当比例,教育才能得到最圆满的结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说过:“在大多数场合,人们不善于给慈爱和严厉制定标准,但在教育问题上,这种标准是完全必要的。”与同行探讨慈爱与严厉的话题时,我常常打这样一个比喻:教育与配制药水有异曲同工之妙,水和药的比例恰当,它对疾病有明显的治愈效果;水的分量过多,根本起不到治病的效果;药的分量过多,也许它不但不能治病,还会成为对人体有害的一种毒药。

仔细想想,事实不就是这样吗?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溺爱的成份过多,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常常会助长他们那些坏行为或坏习惯,这无异于在喂孩子吃毒药;但如果严厉的成分过多,男孩又会变得畏首畏尾、胆小怕事,甚至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那在教育男孩时,家长应该如何制定慈爱与严厉的标准,又如何把握严与慈的比例呢?

如何制定慈爱与严厉的标准?在教育博博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门道” 事先规定好谁慈爱,谁严厉。

刚开始我们对博博的教育只能用“一团糟”来形容,犯了错误,要么全家人一起批评他,搞得他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要么分成对立的两派,一派批评他,一派维护他 搞得他无所适从。但很快小家伙就摸到了门道,专门钻我们教育的空子。

一天晚饭前,博博吃起了冰淇淋,一边吃还一边无比享受地自言自语道:“好美味,我最爱这种香草味。”嫂子看到了,批评他说:“饭前不允许吃冰淇淋,放回冰箱,下午再吃。”但小家伙却一本正经地说:“冰淇淋是姑妈买的,刚才我问过她了,她允许我吃。”嫂子无语了,事后跟我聊起这件事时,我才知道,这个小家伙学会左右逢源、瞒天过海了。冰淇淋是我为他买的这没错,但我并没有允许他饭前吃。

还有一次,他竟然打着爸爸的幌子对我说:“爸爸说了,以后不允许姑妈训我!”事后,哥哥向我发誓,他从没说过这样的话,完全是这小家伙“挑拨离间”。

类似的事件发生了很多,这逼得我们不得不坐下来认真商量对策。最后,我们达成了协议,在我们之中,有专门唱黑脸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