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严与慈的比例:5 5(3)

培养20年后最棒的男孩 作者:云晓


还是用我们对博博的教育来说明。

博博大多数时候不像别的男孩那样坐不住,但他是“蔫坏”,用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这孩子鬼点子多,有自己的蔫主意。”

有一次放学之后,博博跟同学在外面玩到很晚才回家,回来之后还骗爸爸妈妈说他一直在学校补课。谎言被拆穿后,嫂子狠狠地批评了他,当晚他饭都没吃几口就回自己的房间了。看到这种情景,哥哥来到博博的房间,先是安慰他,讲了很多赏识他的话。最后,他很自然地提了一句:“你知道吗?你这么晚还没回家,你妈妈担心坏了,还想出去找你呢!”态度一直都很强硬的博博服软了,主动向妈妈承认了错误。

事后再聊起这件事时,嫂子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虽然爸爸没有批评你,但我能看得出,他对你的表现很不满意,那么晚了不回家,你至少应该给家里打个电话吧!”

聪明的家长很容易就会看出,父母像在“唱双簧”,你可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在骗孩子,在我看来,要想让这些有“蔫主意”的男孩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需要这种“双簧”精神。妈妈唱“黑脸”,爸爸就想方设法让孩子认识到妈妈对他的爱;爸爸唱“红脸”,妈妈也巧妙地让孩子意识到爸爸实际上也有对他不满意的地方。这样孩子才能深刻地感受到家长的慈爱与严厉,才能真正地去改正错误。

实际上,哥嫂这种“唱双簧”的教育方法体现出的严与慈的比例就是5:5。如此恰当的比例,给孩子的感觉就是:妈妈严中有慈,爸爸慈中有严。在这种教育下,即使这个男孩再有“蔫主意”,他也会心甘情愿地向家长的教育屈服。

云晓点睛

什么时候“严”?什么时候“慈”?

科学的教育讲述技巧,更注重时机。同样,教育男孩,家长的“严”和“慈”也是有一定时机的。

(1)坏习惯出没时要“严”,表现出创造性时要“慈”。

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的确,评价一个孩子好与坏,我们常常以他们平时的行为习惯来做判断。因此,在改正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方面,家长一定要严厉。

在博博的习惯教育方面,我们从来不肯掉以轻心,并且一直坚持着“不对就一定要改”的原则。比如,不洗手就坚决不让他吃饭;因为粗心丢掉自行车,就必须让他步行一周去上学

但当他表现出探索性和创造性时,即使他的行为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烦恼,我们也笑着接受他。这个小家长曾数次拆坏了家里的小闹钟,有一次还险些把爸爸最心爱的电脑大卸八块 但我们从没有因为这些事情指责或批评过他。因为我们懂得,一旦我们打击他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他很可能就会变成不肯动脑也不肯动手的“小懒蛋”。

(2)小时候要“严”,长大后要“慈”。

不管在习惯培养还是能力培养方面,在男孩小时候,家长就要对他们严厉一些。德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孩子小时候,家长严厉一些,这个目的就容易达成。

但孩子年龄的增长,大约到8、9岁时,家长就应该学着一点点放手了。对于男孩的教育更是如此,当他们的自我意识一点点觉醒时,如果家长还事事过问、事事严厉,这些小男孩的反叛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了。

我认识一位朋友,是一名小学教师,他就是这样教育自己儿子的:

孩子小时候,事事都严格要求。某个字的笔顺孩子总是写不对,他就一遍又一遍地教,直到孩子写对为止;孩子在学校有没有认真听课,他经常仔细地盘问 但当孩子升入四年级之后,他便开始放手了:孩子买衣服,他只提建议,选什么风格的让孩子自己决定;孩子成绩不理想,他只提供一些大概的方法,而不是手把手地还孩子学

也正是因为这种先“严”后“慈”,不用他太费心,孩子几乎每次都能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亲密,到了青春期几乎都没受到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