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男孩来说,溺爱就像是一瓢热水,一不小心就会伤了孩子尚且稚嫩的“根系”,让他的一生都萎靡不振,不能成才。
做父母,最深感痛心的是什么?
不可否认,无数的教育现实呈现给了我们一个最令人心惊胆战的答案 不是孩子不成才,不是孩子不成器,而是孩子对父母的辛劳付出无动于衷,反用仇恨和冷漠来回应父母的爱。
一次看电视,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教育访谈节目,令我很是震撼,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母亲和上初中的儿子之间,矛盾非常尖锐。儿子甚至声言:自己最想做的,就是把母亲杀掉,只要母亲在家,他就不想回那个“令人窒息”的家。面对儿子的冷漠无情,母亲在另一侧不停地流着眼泪 她告诉大家,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自己不仅辞掉了工作在家做全职主妇,更是减少了一切休闲应酬时间,特别是为了更好地辅导儿子学习,只有小学文化的她竟然自学了很多中学课程
面对母亲的泪水,儿子却显然无动于衷,只抛下一句话:“她活该,我恨她,没她我成不了今天这样。”
看完这样一个故事,身为父母的你做何感想呢?你是不是在想,父母的付出与回报为什么常常不成正比?用浓浓的爱意,不换来孩子的感恩也就罢了,为何竟换来了孩子浓浓的恨意?可如果追根溯源,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我们做父母的错了,是我们爱的方式错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做父母”的这门科学。
生活中,我们见过太多太多痛心疾首的父母,也见过太多太多因成功教育而喜上眉梢、幸福一生的父母。他们的教育区别在哪里?要我说,孩子本是一块璞玉,就看父母是不是能工巧匠,将其塑造成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慎刻下缺乏理智的“一刀”、刻下不科学的“一刀”,孩子的一生只能是满目苍夷。
而在这无数的“错误一刀”中,溺爱所带来的恶果尤甚。
也许有父母会问:究竟什么是溺爱?让我来告诉你答案:
溺爱,就是过多的爱。如,孩子已经会吃饭了,你却还要去喂;孩子已经会走了,你却还要去抱 于是孩子自私自利。
溺爱,就是不应当的爱。如,即便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你也依然有求必应;即便孩子犯了错误,你也不批评反表扬 于是孩子称王称霸。
溺爱,就是不讲方法、不讲原则的爱。如干活怕把孩子累着,学习怕把孩子苦着,教育怕把孩子吓着 于是孩子无所畏惧,肆无忌惮。
我想不用再过多举例,每个家长心目中都应对“溺爱”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这种“溺爱病毒”一旦侵入孩子的肌体,就会形成一股难以想象的破坏力,侵蚀孩子可爱、善良、感恩、独立等好的一面,引领孩子误入歧途,走入人生的死胡同。
特别是对于男孩来说,带有“纵容”性质的溺爱更是危害巨大。一个被溺爱的男孩,其“开朗活泼”的个性,很容易就在“溺爱病毒”的侵袭下变质,转变成一种无法管束的肆无忌惮。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溺爱就像是一瓢热水,一不小心就会伤了孩子尚且稚嫩的“根系”,让他的一生都萎靡不振,不能成才。
什么才是科学的爱?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溺爱绝对不是。每当和身边的父母们探讨“爱的方式”问题时,我都会提出这样的一个建议:不要溺爱,而要“有韧性地去爱”。
怎么个韧性法?韧性是什么?我们可以打这样一个比喻,“有韧性”就是像弹簧一样,有伸展度,不屈不挠,能伸能缩。落实到具体教育男孩方面,也就是一定要做到:该批评的时候批评,该呵护的时候呵护 无论是对是错,都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态度。
孩子还小,明确的态度、正确的态度很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就像一个小小观察家,在用他们敏锐的感知力在探测父母的心理、父母的态度。父母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眼神,都会成为孩子某种行为的促进剂或抑制剂。如果对坏的习惯、坏的习惯,我们错误地采用了一个“鼓励”的眼神,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