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偷换概念的“马后炮”

生活中的心理学:找到幸福的自己 作者:郭韶明


朋友被母校召去做报告。

见了从前的老师,闲话家常必不可少,追忆过去也是必点曲目。让她颇感意外的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说上学那会儿就觉得她不一样。语文老师说她文字上很有锐气,英语老师说她有将才,数学老师说她逻辑思维超出别的孩子一大截……总之,那会儿就觉得这孩子将来一定能成气候!

搞得朋友有点晕,这都哪儿跟哪儿啊!第一,她没成什么气候,不过在那个小城市的中学老师眼里,比较有高调的资本;第二,她那会儿其实是个“丑小鸭”,成绩中上又爱看书的女孩,学校里一抓一大把,她实在没什么可见的天资。只是,当老师们用现在的光环回看当时,觉得“她就是不一样”罢了。

如果你喜欢看“球”,会发现很多人都在庖丁解牛般地谈论足球,谈论方式基本上是“马后炮”──凡是“回家”的,他们一律能精准地找到人家“回家”的理由,比如教练刚愎自用、队员年龄老化、无组织无纪律,甚至还有“召妓”丑闻,或者缺乏大局观念、各自为政等。凡是留下的球队,他们就大唱赞歌,别人有啥啥精神、啥啥传统,宝刀不老,上演“帽子戏法”等。总之,失败的是必然的,成功的,则处处埋藏着成功的种子。

其实,开赛前,他们的结论下得比谁都谨慎,基本上是只碰边缘,不谈胜败。可是结果一旦揭晓,每个人都成了章鱼保罗。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体会吧,当知道一件事情的结果时,很容易对以往的信息做过高的评价,往往在事情发生后,才觉得自己事先的判断很准确。

比如,以前对某个人的评价其实很中庸,而当这个人做出某种不好的行为之后,你会说:“看,我以前就认为他是这样的人。”翻看一下过往,你之前的评价其实是可A可B的。不过,最终那个结果,让你倾向于把归因B拿出来做论据并重点强调,而刻意忽略A。

让一些人预测一场球赛谁将获胜,大家可能猜测A,也可能猜测B,结果B队胜了。可是,事后让大家回忆自己当初估计哪个队获胜,很多人认为自己当初就认为B队能胜。

这就是“后视偏差”,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计,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你和伙伴一起出行,你建议走一个路线,伙伴偏走了另一个路线。结果,麻烦来了,路上堵得水泄不通,你们恨不得俩小时才杀出重围。你是不是会说,“我早知道这条路不好走”!

你和朋友一起看球,大家都不看好那个弱队。你有点不平,也不一定会输吧。结果,弱队还真赢了,这会儿你的口径是不是已经变成了,“我早知道它会赢”!

你隐约觉得今天可能会出什么岔子,左眼皮总是跳。于是,你唠叨一句“总觉得今天不对劲”。到了下午真的出了一档麻烦事,你是不是会强调,“我就预感一定出事”!

是的,貌似你料事如神,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请注意你的概念偷换。

你早知道路不好走?见鬼。就算走的是你建议那条路线,也未必就不堵,不过是别人的失误给了你自我安慰的借口,让你觉得自己似乎挺明智的。

你早知道弱队会赢?请注意你的措辞,你最初不过是觉得它未必输,“未必输”和“一定赢”之间,差别好像还不止一点半点,不过被你刻意忽略了。

还有你的预感,那不过是小小的第六感。事实上,你的第六感很多,有应验也有失误。不过,你总喜欢把应验的拿出来说事,把失误的甩一边,不是吗?

是的,当我们知道结果时,总是因着结果给出的线索去寻找论据,然后告诉自己,“当时是感觉出什么来的”。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感觉到,那些经提醒的所谓预感,不过是你重建的记忆而已。

如同当你去采访一个罪犯,周围人给你的,一定是可疑事件与不良踪迹;当你去采访一个英雄的事迹时,周围人给你的,一定是感动细节和新增故事。

还有,你看侦探书,总是在结局揭晓之后,发现前面其实埋了很多线索。在看到结局之前,这些线索在你看来可能就是些琐碎的枝蔓,但一看到结果,你会觉得自己其实早有预感。

是的,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被“倒回去”修改过了,“后视偏差”让每个人都有一种所谓“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怪异心理。

你可以把这当做安慰自己的一种手段,“让自己心里舒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过,总是这样自我表彰,多少让人觉得自我感觉过于良好。

“先见之明”通常都是别人给你的评价。试想,如果一个人总说自己有“先见之明”,别人会觉得他料事如神,还是觉得也就是一个“事后诸葛亮”?

关节点:后视偏差

当知道一件事情的结果时,很容易对以往的信息做过高的评价,往往在事情发生后,才觉得自己事先的判断很准确。

当你去采访一个罪犯,周围人给你的,一定是可疑事件与不良踪迹;当你去采访一个英雄的事迹时,周围人给你的,一定是感动细节和新增故事。

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被“倒回去”修改过了,“后视偏差”让每个人都有一种所谓“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怪异心理。

买一赠一”总让你觉得自己好像赚了挺大便宜,其实,你只是在别人设定的比较体系中,觉得自己占了优势而已。手机套餐、网费套餐,算起来单位时间的确很划算,可是,你忘了自己的需求量其实并不多,让你放开了去用可能也没到套餐的上限;还有各种各样的健身卡、美容卡、发型卡塞满了你的口袋,可是,等真正用的时候,却发现像用一件即将过期的产品一样毫不留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