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丛林中万物都是生机勃勃,也包括疾病和各种寄生虫,并且细菌会以惊人的速度繁殖。大自然会提供充足的水、食物和各种建筑材料。当地的土著人依靠狩猎和采集野果已经生存了上千年。但是,新来的可能需要时间去适应环境和不间断地劳作。
土著居民除了穿戴少量饰物外,几乎不穿什么。作为新来者,由于不习惯众多的蚊虫和水蛭,更不能忍受裸露着身体在密林之间穿梭,需要多穿些衣服。流汗会把衣服浸湿,但也比被蚊虫叮咬,被棘刺划得遍体鳞伤要好得多。不到休息时不要随便脱去湿衣服,在大部分都湿透的情况下,除非日晒或火烤,否则很难将它弄干。不断被汗水浸湿的衣物很快就会变破烂。
赤道周围及亚热带地区气候的显著特征就是高温、大雨以及令人难以忍受的极端潮湿,当然高海拔地区例外。在低海拔地区,温差日夜变化很少会超过10℃,日常气温一般为37℃。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区,夜间经常会结冰。下雨会带来一些凉意,但是雨停之后,气温很快又会回升。
暴雨常伴随着雷电,劈向树顶,潺潺细流转瞬间就会成为滔滔洪流,河水会很快上涨到警戒水位,但雨一停,同样片刻间又恢复了原位。狂风暴雨常出现在夏末之季。飓风、龙卷风和台风沿着海面生成发展,会引起海啸,登陆之处房屋倒塌,林木摧毁,破坏力极强。选择宿营地时要确保你不会受任何潜在洪水的困扰。即便在旱季,季风也会带来每日一次的降雨,而雨季之中更是整天连绵阴雨。在东南亚,印度洋海域来的季风会带来雨季,而从中国大陆刮来的北风则会带来旱季。
热带地区的昼夜相等,,黑夜来临很快,天空突然间就会变黑下来。热带雨林
沿着亚马逊河域和刚果盆地延伸,穿过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以及太平洋几座孤岛的赤道线上,分布着大量的原始热带雨林,这些雨林地区的气候几乎千篇一律。年降雨量平均为1500~3500毫米,夜间气温30℃至20℃不等。
在尚无人类踪迹的原始雨林中,高达60米的巨木直冲云霄,顶部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大树底下,稍矮的林木生长得也是十分茂密,很少会有阳光透过层层枝叶直射到地面上。幼苗奋力生长以便能吸收到更多的光线,藤蔓植物奋力向上缠绕。苔藓、地衣和草本植物顶开厚厚的一层落叶顽强生长,大量的真菌生存于朽木与落叶之中。
在原始丛林中会相当凉爽,如果地面丛生的植物较少一般不会阻碍行动,但是能见度十分有限,只有大约50米远,很容易迷失方向,从空中也很难发现迷失于丛林中的人。
求救信号
树丛会挡住烟雾,不易被察觉,尤其是在有浓雾的时候。将信号设置在宽阔空旷的地方,通常在河湾边,或者直接设置在固定于河面的木筏上,效果会更好。
次生丛林
在日光贯穿树林之地,植物生长蔓延相当快,主要是沿河两岸的地带、原始丛林边缘地区以及原始林中被人为砍伐或烧荒耕植的地方。一旦被抛荒之后,很快就会有大片植物重新生长,从中留意寻找,也许能发现散落幸存于野生植物中的可耕种农作物。次生丛林中生长的草类,如羊齿类,小灌木和各种蔓生植物一般都高达2~3米。从中穿行将是缓慢而艰难的,经常要借助大砍刀或帕兰砍刀才能杀出道来。不管怎么努力,能见度可能也不超过几米(参见旅行篇)。许多丛林植物都生有棘刺,密集的灌木丛会使你无法穿行,甚至会走投无路。有时,如在南美的比利兹,丛林树木比较矮小,阳光能照射到地表,那里更是会密集生长着各种更低矮的树种。亚热带雨林
赤道两侧纬度在10°之内的地区,如中南美洲、马达加斯加、西印度半岛、缅甸、越南、东南亚和菲律宾地区的原始森林,在这些森林中会出现季节性降雨量减少的情况,甚至会发生干旱,但雨季到来时会重新开始大量降雨,依次循环,周而复始。由于季节差异,这些地区生长着更多的落叶树种,这样更多的阳光就可以照射到地表,低矮的树木生长得也更为密集。
高山林
在热带地区海拔高达1000米以上时,热带雨林的周边地带开始逐渐被高山林所取代。大约在海拔1240米左右,分布的已完全是高山林木了,如喀麦隆的哥特山脉、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兹高原或者在中非的鲁文佐里山脉。鲁文佐里山脉——“月亮山脉”就是最为典型———在冰帽雪峰之间,处于同一等高线的山坡跨度多变,形成类似环形山似的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