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救市(上):投资盘活死棋
00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很多人都想知道未来,以便未雨绸缪,及早调整思路、策略和规划。
要想预测未来趋势,必须洞悉过去的种种渊源。因为,趋势是连贯的,是承上启下顺延的,一些根本性的因素始于过去的某个重要节点。要研究趋势,必须把这个节点找出来。
凡行事须知趋势
研究经济趋势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情。
在中国尤其如此。一方面,受限于各种虚假数据的困扰,另一方面,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力巨大,而一些政策带着明显的“短线”思维特征,朝令夕改,难以捉摸。加之各个政府部门、各地政府出台的政策常常互相冲突和排斥,导致很多政策尚未开始执行就胎死腹中。另有一些政策,则被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有选择性地执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加倍执行;反之,则阳奉阴违,加以抵制。
这些,都为判断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造成了相当的难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趋势规律不可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弊端的存在,倘若利用好,反而会成为更清晰地判断趋势的依据。如果捋顺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实现自身利益的能量,即用“利益分析法”把握其中的规律,很多趋势就会变得非常明晰。
从写《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开始,我就开始尝试注入前瞻性的趋势预测的内容,事实上,这本写于2008年的书,里面所预言的重要趋势基本都得到了验证。我希望我的每一本书,都有这种前瞻性的内容,以使其更有价值。尽管本人能力有限,但用心做研究,用心写作,努力做好。
要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必须洞悉过去。因为,趋势是连贯的。如果不能深刻、清晰地认识过去,就很难理解笔者对未来趋势所做判断的逻辑和思路。这一点极其重要,尤其对中国这样的行政力量主导经济发展的国家而言,政策的来龙去脉和经济走向的因果关系更为分明。
中国救市之谜
我们不妨从次贷危机发生后的救市政策说起,然后,慢慢找到通向未来趋势的路标……
时光倒流到2008年那个腥风血雨的时候。
2008年9月,是次贷危机引发的灾难最密集爆发的一个月。
9月7日,美国发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的救市政策。
9月14日,美国银行与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达成协议,将以约440亿美元收购后者。有着94年历史的美林证券成为过眼烟云。
9月15日,深陷经营危机的美国证券巨头雷曼兄弟宣布,由于有关救济方案的谈判宣告破裂,将依据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成立于1850年,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的悲惨命运,震惊了世界。
美国、欧洲、亚洲各国股市,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外部的惨状,震惊了中国决策层,中国的政策定位因此做出了重大调整。
2008年9月15日,中国央行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次利率调整,是中国央行近4年来首次下调贷款利率、近9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这种雷厉风行的背后,是中国货币当局对次贷危机蔓延的极度担忧。这种担忧带来的紧迫感,直接影响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货币政策。中国尤为突出。
2008年10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第四季度经济工作,将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由“一保一控”转为“保字当先”;10月21日国务院再开常务会议核准一批建设项目和重大工程,发出“扩大投资、防止经济滑坡”的信号;11月5日,温家宝主持召开第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将“保增长”改为“促增长”,明确提出刺激经济的10条具体措施,计划投入4万亿元,而且,温家宝特别强调:“出手要狠、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中国的经济刺激力度和决心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据新华社报道,11月10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温家宝针对其早先提出的扩大内需“出手要狠、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 16字要求,进一步说,“快”就是要迅速出手,争分夺秒,不可贻误时机;“重”就是要实施坚决有力的措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增速过快下滑趋势;“准”就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就是要抓好落实。
发改委、央行等各大部委亦紧急部署各项工作。国务院如此密集地针对全国经济形势进行部署,为多年来罕见。
那么,中国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根源是什么?中国最高层为何如此急迫?这是我们把握未来趋势必须要了解的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