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罚款能让妈妈不迟到吗?

偷窥心理学家的书桌 作者:笑阳


金钱的奖赏和惩罚真的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吗?以色列的一位幼儿园院长也许能告诉你答案。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很多人相信金钱上的刺激可以激发人们做事的积极性。如果你想让别人做什么事情,就奖给他一点钱,如果你不想让别人做什么事情,就罚他一点钱。在现实中,这个经验常常被人们当做百试百灵的灵丹妙药。但是金钱的奖赏和惩罚真的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吗?以色列的一位幼儿园院长也许能告诉你答案。

失败的幼儿园改革

这是一所日托式的幼儿园。可能很多读者小时候都上过这种幼儿园,早上父母将孩子送来然后就去上班,下午下班的时候再来把孩子接出来一起回家。位于以色列海法市的这所幼儿园规定,家长们应该在下午4点之前把孩子接走。可是让院长头疼的是,总有家长会迟到。

太阳快落山了,可怜的孩子眼巴巴地等着爸爸妈妈来接。院长看着心疼,更重要的是,他必须给为了照看这些孩子而不能按时下班的老师支付加班费。这怎么行?超过了时间,幼儿园没有义务免费为这些不负责任的家长看孩子啊。于是院长想到了罚款的办法。

不过院长还是有点儿怀疑,罚款的办法究竟能不能奏效?于是他找来几个经济学家来替他作个试验。

起初,经济学家们并不急于罚款,而是耐心地观察了4个星期,对迟到现象进行了统计,发现每周家长平均迟到8人次。到了第5个星期,罚款措施开始执行。幼儿园宣布,任何一位家长迟到10分钟以上,罚款3元。

出人意料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家长迟到的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每周平均达到了20人次,是原来的两倍还多,结果事与愿违。

罚款居然失效了。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你也许会说大概是罚的钱太少了,要是提高到100元保证没人再迟到。可是院长表示反对,把罚款定那么高,你想让家长把孩子都转到别的幼儿园不成?更何况,即便是罚款力度不够,迟到的次数也不应该不降反升啊。

经济学家这样解释。家长按时到幼儿园来接孩子,原本的动机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感,是一种道德刺激。然而,区区3元钱的罚款却不知不觉地把家长们的道德刺激变成了经济刺激。

每天花3元钱就可以让家长们消除没有及时接孩子的内疚感,而且3元钱罚款相对于每月380元的托儿费实在是很不起眼,让家长们更觉得接孩子迟到没什么大不了的。既然如此,下了班的爸爸妈妈们为什么不在酒吧或者保龄球馆里多待一会儿呢?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幼儿园在3个月之后取消了罚款,可是每周平均迟到的人次仍然保持在了20,再也没有降回到原来的水平。这说明,即使罚款的刺激消失了,家长们也找不回原来的那种内疚感了。幼儿园的措施彻底失败。

高尚的献血者

罚款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那么金钱奖励能不能激励人们更加积极地做某件事情呢?我们可以看看献血的例子。

最初,医院和采血站倡导人们无偿献血,很多人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都挽起袖子前来献血。后来,医院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前来献血,便提出给每个献血者少量的津贴。可是没想到,献血的人数反而大大减少了。

经济学家认为,最初无偿献血的人们也是出于一种道德刺激,只要得到热心助人的赞誉就可以满足了。可是当津贴出现了以后,道德刺激就变成了经济刺激,献血由高尚的慈善行为变成了痛苦的牟利方式,区区一点津贴根本无法吸引人们来献血。

医院没办法,只好将津贴提高。献血的人立刻多了起来,可是随之而来的问题让医院更加头疼。

血成了值钱的东西,有些人假造身份证反复献血,有些人弄来猪血冒充人血,有些人明明身患传染病,比如说艾滋病,也来献血,还有的凶恶之徒甚至用胁迫的方式逼别人献血。有人因为卖血搞垮了身体,有人因为输入了不干净的血液病上加病。

原本救死扶伤的采血工作变得乌七八糟。经济刺激害人不浅。

看到这里,也许你已经明白了,在我们的社会上,要想激励人,只靠经济刺激很可能会坏事。而道德激励则不仅对人的行为产生激励作用,还使追求某种需要的人的道德境界趋于崇高,给他人和社会带来良好的道德影响。任何激励方式都有自己的黑暗面,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