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沉默迎接解放的集中营

偷窥心理学家的书桌 作者:笑阳


“哀莫大于心死。”很多时候,我们被困在自己圈立的集中营里,丧失了对成功的渴望,那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一支盟军连队长驱直入,直闯德军腹地。在一个村庄附近,他们发现了一片被铁丝网包围起来的集中营,大门敞开着,守卫的德军早已望风而逃。战士们小心翼翼地搜查了每一间囚牢,看到了令他们终生难忘的一幕:除了已经死去的人像柴火一样摞在一起,所有还活着的囚犯都形销骨立,如同骷髅一般,最可怕的是他们眼睛里那种绝望的神情。尽管德军看守早已不见踪影,集中营的大门敞开着,盟军战士们来到他们面前大声说“你们解放了”,这些可怜的人们仍然无动于衷,冷漠地躺在阴冷黑暗的角落中等候死亡的到来。

有些战士哭了,喃喃地说道:“天啊,他们对你们做了些什么啊!”是啊,法西斯一定用非常残酷的刑罚折磨他们的肉体,用沉重的劳役夺走他们的健康,可是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的精神完全萎靡,以至于面对敞开的大门却不再渴望自由,面对热情的解放者却毫无反应?心理学家用一个词解释了这种绝望的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

不知所措的小狗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对象是一只饥饿的小狗,实验地点是安装有两块木板的实验室。

第一天,木板被设置成按A板可得到肉丸子,按B板会被电击。小狗很偶然地按动了A板,结果得到了一个肉丸子;又很偶然地按动了B板,结果被电击了一下。多次尝试之后,小狗终于知道了只有按A板才可以得到吃的。

第二天,A和B两块木板的功能被调换了。小狗刚开始仍是不断地按A板,可是每次都得到了电击,它于是尝试按一下B板,咦,居然得到了肉丸子。多次尝试之后,它终于懂得了现在只有按B板才可以得到吃的。

第三天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无论按A板还是B板,都会被电击,不再有肉丸子。小狗在很努力地尝试了若干次后,终于学“乖”了,趴在地上不肯按任何一块木板。

第四天,两块木板的功能又被调整了——随便按哪一块板都能得到吃的。但当饥饿的小狗再次进入实验室后,实验者等了又等,学“乖”了的小狗却不再作任何尝试,甚至把肉丸子放到它的脚边它都懒得去碰。

这个实验研究的就是“习得性无助”。“无助”指的是小狗什么都不愿意尝试的状态,但这种无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实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像第三天那样,对小狗所作的任何尝试均报以电击,而没有任何肉丸子的话,小狗就不知道什么才是被鼓励的行为,因而变得无所适从,并从根本上失去自信。

不会学习的学生

1975年另一位心理学家用人作实验,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听噪音。

当学生们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便进入下一阶段: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学生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结果表明,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第二组学生,以及没听过噪音的第三组学生,很快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也就是说在第一阶段中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的那些学生,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随后,心理学家又进一步作了另外一项实验:他要求学生把一串字母排列成字,比如ISOEN和DERRO,可以排成NOISE和ORDER。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掌握34251这种排列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原来在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学生,很难完成这一任务。这说明“习得性无助”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当一个人产生了无助感以后,它既可以使操作活动减退,又可以使智力活动减弱,给他的整个生活都会罩上一层灰暗的阴影。

可怕的“无助”

心理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后指出,习得性无助是指如果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就会难以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这是一种可怕的感受,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作任何努力和尝试。

被纳粹关进集中营的囚犯们在长期的迫害中早已失去了对生存和自由的希望,在无数惨痛的经历和可怕的挫折之后,终于再也不抱任何希望。这种极端的例子我们很少能亲身接触,但是这并不是说“习得性无助”离我们很远。

比如说,很多孩子就容易落入这种“无助”的陷阱中。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不过就像那只尝试着的小狗一样,免不了要出错。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成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时,他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变得不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说“不”了。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地变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却把“自卑”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在工作中,有些员工也容易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甚至“破罐子破摔”。领导往往责怪这些员工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其实不然,这些员工正是由于以往的种种挫折和失败经历,而形成一种极端无助的心理反应。

甚至在群众与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很多人有了问题想要投诉却没有途径,众多“告了白告”、“越告越倒霉”的经历以及常见的冷言冷面早已摧毁了人们投诉的信心。人们对某一部门失去了投诉的信心,往往也不会对投诉其他部门产生多高的预期。日久天长,我们养成了忍气吞声的习惯。

走出“集中营”

那么,怎样才能让那些失去信心的人们摆脱“习得性无助”,走出“集中营”呢?

对于勇于尝试的孩子们而言,只要不是极端危险的和损害别人的,就不要横加指责或制止,而应该对孩子“试一试”的行为予以鼓励和帮助。切忌在孩子失败的时候讽刺挖苦,那会熄灭他的探索热情;也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可怜他,那会使他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

对于自暴自弃的学生和职员,则应该注重对他们自信心的培养,教育他们永不言败,贵在坚持。对于接踵而来的失败和挫折,应该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对待,将成功归为努力和能力等内因,将失败归为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外部因素,从而有效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很多时候,我们被困在自己圈立的集中营里,丧失了对成功的渴望,那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哀莫大于心死”,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重新振奋,走出集中营,回到曾经的天空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