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沉默的螺旋

偷窥心理学家的书桌 作者:笑阳


公众的意见是怎样产生的那些报纸上、电视上铺天盖地的言论未必就是公众们的一致意见。人们并非都这样想,只不过在某种过于响亮的声音面前变得沉默了。

动物共和国水坝垮塌事件

一年夏天,动物共和国遭遇了一场十年不遇的滂沱大雨。这场雨下得没完没了,直下的螃蟹上了房,公鸡会游水,连大象总统的象牙上都长了蘑菇。终于在一个黑漆漆的夜晚,修筑在山谷中的水坝像泡软了的饼干一样垮掉了。憋足了劲的山洪奔泻而下,把动物共和国冲了个七零八落,公民们哭爹喊娘,纷纷逃窜。

洪水过后,灾民们回到满目疮痍的故乡,化悲痛为力量,开始重建家园。大象总统也回到了总统办公室,顾不得许多一屁股坐在积水里就开始翻报纸。他急切地想知道灾民们现在有些什么想法。

从报道上看,大家果然都在谈论这次水坝垮塌事件,不过人们的看法好像很不一致。有人说,这都是因为温室效应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雨。有人说,这是因为工程师水獭在指挥修建水坝的时候偷工减料,搞出了一个豆腐渣工程。还有人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大象总统,说他当年决策失误,根本就不该派人修建什么水坝,把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悬在了所有公民的头上。

大象总统受到了某些人的批评,心里有点不舒服,可是也没有太在意,因为大家众说纷纭,并不是都这样想,于是就放下报纸布置救灾抢险工作去了。过了几天,大象总统稍微有了一点空闲,再次翻开报纸,立刻被上面的报道吓了一跳。原来,大家讨论得仍然很热烈,可是看法似乎越来越接近,很多人都在抱怨大象总统工作不力,几乎占了大半个版面,而把灾害原因归咎于厄尔尼诺现象和豆腐渣工程的文章都被挤到了不显眼的角落里。

大象有点紧张了。这么多人对他不满,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心神不定地过了几天,大象小心翼翼地第三次翻开报纸,恶狠狠的大标题撞入眼帘——“无能的大象总统赶快下台”。天哪,所有的文章都异口同声地责备大象,说他是一个不称职的总统,要么赶快辞职,要么大家就民主罢免他。

这时,外面忽然传来齐刷刷的口号声。大象把窗帘拉开一条缝悄悄往外看,原来他的公民们已经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游行示威队伍,堵在办公室门口要求他下台。事情到了这一步,大象也不好意思继续赖在总统的位置上,当天晚上就化妆成河马趁着夜色溜走了。

少数人沉默了

大象总统的遭遇很让人同情。所有的公民们都反对他吗?不是。报纸最初的报道中对于水坝垮塌事件有很多种意见,认为大象总统应该负责的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那么为什么到后来其他意见的声音越来越弱,而抨击大象总统的意见越来越强,直至最后成了唯一的声音了呢?传播学者说,这种现象叫做“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是一位名叫伊丽莎白·内尔纽曼的德国学者提出来的。1965年,联邦德国进行议会选举,主要竞争对手一方是社会民主党,另一方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联合阵线。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双方支持率一直处于不相上下的胶着状态,但在最后投票之际却发生了选民的“雪崩现象”——后者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了前者。

纽曼在随后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尽管双方的支持率一直未变,但对获胜者的“估计”却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即认为基督教两党阵线将会获胜的人不断增多,到投票前日变成了压倒多数。纽曼认为,是选民们对“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和“多数意见”对个人的压力造成了社会民主党的惨败。

进行了多次实证研究,纽曼提出了她的“沉默的螺旋”假说: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而这常常使个人陷入恐惧之中。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会形成有关自己身边“意见气候”的认识,同时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大胆地表达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的时候,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会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觉得自己的观点不为人所接受,由此一来他们越倾向于继续保持沉默。几经反复,便形成占“优势”地位的意见越来越强大,而持“劣势”意见的人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弱小,这样的循环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根据这种理论,我们就可以对大众舆论得出这样的印象:那些报纸上、电视上铺天盖地的言论未必就是公众们的一致意见。人们并非都这样想,只不过在某种过于响亮的声音面前变得沉默了。甚至我们可以这样想,也许那个响亮的声音也未必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只不过新闻媒体有意识地加大了这种声音的音量而已。

陷入“沉默的螺旋”的伊拉克

在外力的作用下,人们很容易改变自己本来的想法,发出和周围人一样的意见。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证明了在他人舆论一致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态度将会发生转变。实验是这样的:5个人置身于同一间实验室,实验者先给他们看直线X,同时出示另外3条直线A,B,C,让5个人判断3条中哪一条与X的长短最接近。5人中的4个人是实验者的助手,他们故意一致给出错误的答案,结果是近75%的被试人至少有一次遵从了错误的答案。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力求不犯错误,并依照规范行事来博得他人的欢心,这就是叛逆者往往不受欢迎,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者最得人心的缘故。在舆论一致的情况下,反对的声音总是最小。

这样的例子现实中很多:在过去的几年里,提到伊拉克人们自然会想到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问题。《纽约时报》自2001年开始引用了大量情报,称伊拉克有违禁武器,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与恐怖组织有联系。这种观点得到媒体持续不断的宣扬,成为支配性和主导性的意见。由于《纽约时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它的声音一发出就占据了上风。渐渐地,那些对他们的报道持有不同看法的声音逐渐变得越来越弱小,这样就导致公众所了解到的信息似乎就是“伊拉克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关”。直到专门调查组得出那里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论,《纽约时报》才刊登该报舆论监督员丹尼尔·奥克伦特的自我批评文章,称《纽约时报》错误地报道了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信息。

“沉默的螺旋”理论提供了一种考虑问题的视角:舆论的形成不一定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可能是对“强势”意见趋同后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强势”意见所强调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理。当公众中的“少数”意见与“多数”意见不同的时候,公众的少数有可能屈于“优势意见”的压力,表面上采取认同,但实际上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就可能出现某些公众“公开表达的意见”与公众“自己的意见”不一致。这样将导致舆论只是在表面上的一致,并非是真正的认同。因此,媒体在引导舆论的时候必须首先尊重公众,深刻地理解已有舆论,要顾及到少数人的意见,多提供一些选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