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又一山人&梁文道

在中国设计 作者:罗怡


又一山人&梁文道

主持人:谭家健

2009年12月5日12:15开始

香港九龙塘

又一山人工作室

梁文道 | 曾任职于凤凰卫视中文台,“言论铁三角”之一。致力于推动中国大陆和香港社会的文化活动,通过个人的多元文化之路促进中国大陆和香港社会的改善,被两岸三地大众称为“文化教父”。

设计可以和这么多人沟通,为什么不是重要的事呢?

▲ 我经常到大陆,发现一个有趣的名词加在我身上,叫我是“学者”。 有一些学术研讨会找我,连他们都说我是学者。为什么要叫“学者”呢?首先我没有在大学教书,而且我连博士学位也没有。我是做媒体的,不靠专业这行吃饭。我觉得这个很有趣,是不是厉害的人就是学者呢?但是我不觉得做媒体很低?能。

▲ 关于身份的问题,什么是艺术家?什么是商业设计?这个界限这几年很模糊。“设计师的明星化和设计的艺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人批判这是商业炒作,问题是什么是艺术圈,什么人才是艺术家?现在的情况是,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和圈子了。比如说你(又一山人)的东西,一辈子放在这里没有人看的话就什么也不是;如果在大街上被人看到,人们不会认为是艺术;如果到了一次艺术馆就变成了艺术家……其实这是同一个东西,做的人也都是你。

▲ 设计可以和这么多人沟通,为什么不是重要的事呢?人可以没有分别,只不过有时候进入艺术游戏领域中做就是艺术,到了产品领域中就说是设计。

▲ 我和又一山人两人都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大家是在踩一些界上”的。

如果以佛教徒的角度去看艺术……

▲ 说到“因缘”,令我想起,如果以佛教徒的角度去看艺术,不知有何特别的东西呢?“因缘”的观念告诉我们:所有事物之间那种紧扣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怎样转化为,譬如在制作艺术品时用的材料、颜色,使它变成我们想要的作品的过程,以及我们常用的例子—一颗种子如何变成一棵树,又或者到底是棺材变沙发还是沙发变棺材……这个过程很敏感。二十多年前,德国有个人,整个春天就在花田里(如薰衣草田),把花朵的花粉逐颗逐颗地拨下来做成颜料,用花粉在地上画画,这个过程是他在做转换。另外,会有部分人通过作品去传达一些佛教信息,这件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