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的艺术追求 1941年,萧三发表了关于诗歌的宣言。它是诗人一生诗歌创作活动的灵魂,是宁肯”被开除“诗人之列,也不改变初衷、改变创作方向与风格的”挑战书“。诗人写道: 我的诗诚哉是非常粗浅,/只希望,读下去顺口顺眼。/不敢说大众化和通俗化,/但求其,写出来,像人说话。/如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那我就把它们贴在墙上。/假如是这形式和这内容,/读起来,听起来,比较好懂,/我情愿被开除”诗人“之列,/我将继续这样唱和这样写。(《我的宣言》) 他还说:“搞文学、搞诗歌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大众,因此我的写作力求通俗上口,力求和劳动群众结合,写诗就是为了能够朗读,能够唱,比较容易流传。 “ 纵观诗人的全部作品,不难发现,这就是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也就是说,萧三的诗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易于理解的、”通俗化“的和”比较好懂“的。萧三为了创作出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诗作,他的诗歌,”基本上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的形式“。请看:“王老头子低声道,/叫声林儿听分晓。/命该如 此天生成,/今年收成又不好。 “(《命该如此》前8句)就是采用民间说唱与 口语的形式写的。
“我跑,我跑,跑呀跑 ……/跑到解放区的好。/看那边水也清/山也 高。/那边的人个个是兄弟,/那边的人个个待我好。……”(《蒋军士兵歌》) 那些被抓去当壮丁的文化不高的蒋军士兵的心,能不被这样亲切、易懂、便 于传唱的诗歌撼动吗?
诗人还主张中国诗歌要有中国的形式、中国的风格和中国的特点,应当 创造“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念出来时能够使 人听得懂并且听得悦耳,……过去做文言诗的,虽也讲究‘推敲吟咏’,但 现在终归只能入目(许多也不是都能一目了然的)而不能入耳。固然古代诗 人在当时也是主张能入耳的,白居易做诗务求老妪都能明白,即是一例”(《论 诗歌的民族形式》)。
为此,诗人常把中国的大众语言加以提炼、浓缩,形成自己独特的充满 浓郁乡土气息的语言:“好同志!好朋友!/多少年头、月和日,/我和你相 处没分手。/……我是你的帮手,/你是我的助手 ……”(《血书》)像吟诗 又像说话,诗句朴素、亲切、通俗、平易近人。
不错,萧三比较推崇新诗:“我认为要使诗歌真正新鲜、活泼、大众化, 只有用新文字来写诗才有可能。 “但是,”新诗“的现状与他所希望的”新诗“ 是有差距的:“现在我的新诗和中国千年以来的诗的形式(或者说习惯)太脱 节了。所谓‘自由诗’也太‘自由’到完全不像诗了。和中国古典的诗脱节, 和民间的诗也脱节。 “(《谈谈新诗》)也就是说,萧三主张”新诗“要与古典 与民间结合。
“好的新诗除内容好之外,从文字语言上要求,要有大体整齐的韵和精 练简洁的字句。新诗有各种题材:抒情、叙事、写景以及爱情等。风格也有 各种各样的:有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 “(《漫谈诗歌朗诵》)也就是说,萧三对于新诗有要求。也很明确。萧三认为:“中国诗歌就有旧体诗和新诗的区别。新诗中还有押韵的和 不押韵的。旧体诗歌中,也还分诗、词、歌、赋,有五言四言,还有七言的 及五、七言绝句、律诗等。词还有各种词牌 ……新诗也应当了解旧体诗,也 要知道一点音韵方面的知识。 “(同上)这就是说,新诗要吸取旧体诗的优点, 优势互补。
萧三多写新诗,但并不排斥旧诗。诗人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在他 的有些诗作中有明显的借鉴旧诗的痕迹。像《痛悼梅兰芳同志》就是七绝:“一代天才与世辞,海滨闻耗泪如丝。波涛滚滚有时静,余韵流风无绝期。 “ 像《元宵流溪荡舟记》中的”两岸层林参差是“,《忆陶妹》中的”泪雨洗花花 不起“等诗句都是从古诗中借鉴脱胎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