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往事钩沉(26)

萧三佚事逸品 作者:高陶


遗憾的是,我当时没顾上请宝老找出那些信件,后来也没有来得及复印那些宝贵的信件,宝老就去世了。

“其实,据我所知,萧三和高尔基不止见过一次。他对我说过,有一次很偶然的,那是在莫斯科高尔基文化休息公园。那天萧三在公园里散步,他忽然看见人群好像被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那样,‘呼啦’一下,不约而同地蜂拥到一片大草坪上。他隐约听到人们呼唤着一个熟悉的名字 ——高尔基!萧三说他真切地看到一个身材高大、头戴黑边宽礼帽、身着米色大衣的人正在草坪上漫步。人群急速地向他靠拢去。高尔基微笑着,亲昵地拉着孩子们的手,抚摸着他们的头,孩子们偎依着他,他们亲切地交谈着什么 ……是啊, 列夫?托尔斯泰故居博物馆(雅斯纳亚?波良纳) 列夫?托尔斯泰在工作(1908年照片?雅斯纳亚?波良纳) 谁看到这情景能不激动吗?后来,萧三说他又见过高尔基几回,可他怎么就没跟他见面和谈话呢?很可惜!” 我说:“是啊,后来,据萧老说: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萧三见到了他,高尔基主持大会。埃弥?萧在会上发言,介绍了鲁迅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作用,介绍了茅盾的著作。本来,他可以在此寻找机会,向高尔基重提自己的愿望。那时候,《血书》还没有出版,‘序言’也还没有着落。大会休息时,代表们列队逐一同高尔基握手,萧三同他握手,近距离接触,因为等候的人多,他不愿意影响别人,迅速离开。第二天,萧三等人组织‘中国文学晚会’。高尔基原定参加,按约定是由他主持晚会的,请柬已经写好。可惜又有一个高尔基必须参加的重要会议同时召开,主持人只好改请他人。高尔基虽未到会,却写来了《致中国革命作家的信》,后来萧三把它译成了中文 ……总之,萧三几次都与高尔基‘擦肩而过’……也许正是高尔基的伟大作品和伟大人格感动着萧三,才使他鼓足勇气写了那一封信,恳请老人家为他写《序》。后来他看一直没有‘动静’,就想,老人家实在太忙,自己写的那封信事情又太小,别使他为难吧,就没好意思提醒一下,所以最终没能如愿。据我所知是这样的。 “ 宝老站起身来,走向高高的书柜,毫不费力地从他浩繁的藏书中,翻出俄文版的《高尔基档案》第 8卷。又毫不费力地翻到需要的地方。其中果然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记载,揭开了尘封了半个世纪的谜团,我连忙抄下它的原文,翻译如下: 6月19日 ① 收到中国作家、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埃弥?萧来信。他要求高尔基给 自己的俄文诗集写一个序言。埃弥?萧愿意为高尔基讲述中国工人、中 国贫民的生活,并给他朗读自己的诗。

埃弥?萧 19日的来信上,有高尔基手迹:“应当邀请他。 “ 《高尔基档案》第8卷267页 事后,我立即把这个信息告诉了萧三,萧老解释说:高尔基在世时,自己并不知道有此批示,戈宝权也是看到《高尔基档案》出版后才知道的。宝老看到后即转告了萧三,两人均不胜感叹。当时可能由于高尔基过于忙,也可能是秘书忽略了这件事,以致造成了终生的遗憾。 ——————- - ①应为1932年。

1981年4月中旬,萧三又提起此事,他说:“我当时并没有高攀的思想,我觉得像高尔基如此平易近人、具有这种思想高度的人,是会给我答复的。可是等了差不多一年没有消息,我想他可能实在是太忙了,也就算了。高尔基有个‘批示’,我也是在许多年后从戈宝权那里知道的,正是在他看到《高尔基档案》之后。 “ 除了高尔基之外,还有一位令埃弥?萧十分敬佩的人,他就是著名政治家、剧作家卢纳察尔斯基。”一年后,出版社催我赶紧找人写《序》,我就讲,要不请卢纳察尔斯基写序怎么样,出版社的人说:‘好啊,也是很有分量的人啊。 ’“ 埃弥?萧非常赞赏卢纳察尔斯基提倡文艺创作多样化、多流派、多风格的创新态度,赞赏他在历次文艺大论战中坚决维护高尔基和其他进步老作家,扶植法捷耶夫、肖洛霍夫等后起之秀的立场。尤其当他亲自聆听过大师的报告后,更加深了他的崇敬之心,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卢纳察尔斯基的帮助与教诲啊!

1933年5月,埃弥?萧在莫斯科用俄文给卢纳察尔斯基写了一封恳切的信,连同自己的”小传“一并寄给了他,请他为自己这本书写个《前言》。遗憾的是,事情阴差阳错地又未成功。

埃弥?萧的这封信在卢纳察尔斯基去世后,一直保存在苏共中央马列学院中心档案馆。苏联《外国文学》杂志于 1984年4月号披露了这封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