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标为何?设置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否就是要训练年轻学子通过一层层的考试,并且获得优异的成绩?或者就如皮亚杰所说的,“培训年轻学子为他们自己作些思考,并且尽可能不要在接触新构想的当下就立刻接受它”?这就是这本重要书籍所要强调的议题。阿姆斯特朗分析这两个教育目标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当然也引导和指出不同的教学价值观、思考模式和实践工作。这两种信念中的一种被称为学业成就信念〔AcademicAchievement Discourse ;透过“把每个孩子带上来”(No ChildLeft Behind)的法规教唆〕,目前正主宰教育现场。另一个替代方案是人类发展信念(Human Development Discourse),可以在一些公立学校、特许学校和私立学校找到踪迹,他们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兴趣和能力来研发课程。推动人类发展信念的学校,阿姆斯特朗在这本书中称之为最棒的学校。
为了要针对学业成就信念的个案作适当的反击,阿姆斯特朗对这个信念导向作了简短的历史回顾,并且详列了这类教学法的12 个负面后果。这些负面后果当中的某些部分,像是考试领导教学及不够关怀学生在文化和种族上的差异,都是对“把每个孩子带上来”这个法规耳熟能详的批评。不过,当这些负面后果都聚集到一个焦点后,整体影响力就非常深远,以至于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为何这种功能性极差的教育信念会这么强势主导目前的教育界。当然,答案是我们在校园里的所作所为和我们所知道的对于儿童有效率的教学法是完全没有关联的。相对地,我们在公立学校的所作所为主要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考量所决定,所以儿童的最佳利益反而被严重地忽略了。
与他对学业成就信念的批评一致,阿姆斯特朗也同时呈现了人类发展信念的简短历史,并且列举了这个教学导向的10 个正向后果。再度地,许多针对人类发展信念所提出来的论点在教育界也都耳熟能详。这些论点包含了让每一位学生理解自己的优势和能力的类型,并且允许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环境有所掌握。阿姆斯特朗辩称,虽然学业成就信念的量化成就测验成果提供给教育伙伴一个简单快速的方式来记载教学的结果,不过人类发展信念的好处是长远的,并且最能够采用质性评量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也是评量学习进展方面同样有效的评量模式。
在这本书的其余部分,阿姆斯特朗针对人类发展信念如何运用在学龄前、小学、初中和高中,作了适当的说明。阿姆斯特朗在这部分说明了在这些不同的层级应该发挥哪些核心的教学方法。在学龄前阶段,教育应该从学童的游戏衍生出来。也就是说这个发展阶段的学习大多是内在导引出来的,所以幼儿的教师可以围绕或透过儿童的自发性兴趣建立课程。在小学教育方面,根据阿姆斯特朗的观点,应该聚焦到协助学生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主要的学习就是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投入真实世界的活动。初中阶段的学生,当他们获得第二层的推理技能时,应该强调社交、情绪和后设认知的成长。最后,在高中阶段应该全心投入于准备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能够独立生活。
在本书最后几章,阿姆斯特朗针对这四个不同的教育阶层提供了许多在实践方面发展合宜的建议和导引,还提供了一些在学业成就实践方面应该避免的范例。最后这几章其实才是真正把这本书和那些专门处理理论或教学事务者区隔开来的重点。阿姆斯特朗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实务工作者,他有转化人类发展信念的理论假说到实际教学策略和实践的能力。因为如此,所以这本书是非常必要的指南,其可以导引我们迈向人类发展信念的教学实践,并进一步尝试把它运用在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阶层。
大卫·艾肯(David Elk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