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邓小平积极出访外国,在西方多个国家留下足迹,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同时,西方和海外华人也频频造访中国,李嘉诚在国庆典礼登上天安门,通用汽车、可口可乐等外国企业开始访问和布局中国市场。在农村,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制度在悄悄地被“大包干”所取代,乡镇企业也开始零星出现。
4月,一个令亿万中国人激动的消息传来:恢复全国性高考!这是12年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选拔考试,之前一年也举行过高考,但其标准和方式与此并不相同,这次才是真正的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教育部决定,考生不再因为“出身成分”不好而不被录取,很快,恢复全国统一高考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
龙门打开,报考之人多如过江之鲫。积压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开始喷涌,无数在蹉跎岁月里曾失去希望的人们提笔而起,希望通过苦读改变自身的命运。全国共有超过600万人报考,而恢复和增设的55所高等院校共录取40万人,录取率仅为6%,有幸跃过去的大多是经历过文革洗礼、饱尝人间冷暖的精英分子。他们在社会底层磨练多年,凭着个人努力考上大学,有着较强的奋斗精神。
“78级”如今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领导群体。在这年入学的广州的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班,有三个同学很要好,陈伟荣,黄宏生和李东生。这三个人日后分别创办了康佳、创维和TCL三家公司,极盛之时占到全国彩电产量的半壁江山。而在北方的长春,年近而立、当过农民和工人的马蔚华也踏入了大学校门,他对于高考政策至今仍感激不尽。
马蔚华考入了吉林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吉林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多年来这所学校一直以其经济社科领域的成就为荣。
时代的印记难以磨灭,经济落后的效应首先在吃和住上体现出来。当年的吉大,食宿条件都较差。校舍破旧,一间小小的宿舍拥挤着12个人。食堂里的饮食品种单一,伙食赶不上同在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工作餐。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坏,整个中国的教育事业百废待兴。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正规教科书极度匮乏,是整个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难题,吉大也不例外。
物质上的艰苦并不影响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当年这些大学生身上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极强,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他们有过学工学农的生活经历,所以特别珍惜大学中每分每秒的时间。学校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早饭时间过后校园内很少见到悠闲散步的学生,大部分人都是一路小跑去上课。图书馆中永远是人满为患,很多学生在天还未放亮时就去图书馆占座。众多经济名家对吉林大学经济学的基础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吉大人。
每个人的大学时代都是最值得回忆的时光,后来的马蔚华在工作中仍喜欢去大学演讲、做推广,和年轻的学生们交流。他回忆说,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和做事的方法,是他一生中最为珍贵的财富。
1982年大学毕业后,马蔚华被分配到辽宁省计委工作,很快被提升为副处长,随后再次被提升为正处级的副秘书长。1985年6月,马蔚华被抽调到辽宁省委办公厅担任处级秘书,期间在1986年获得吉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不久,辽宁省委书记李贵鲜南下任安徽省委书记,马蔚华也随之调任安徽省委办公厅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