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和效益之间并非单纯的正比关系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总是能让人联想到冲天的革命干劲和建设热情。它说明一个道理: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发挥强大的力量。
从经济学上讲,这就涉及一个组织规模问题。用专业术语描述,就是“规模报酬”问题。它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固然是事例,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却也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无数的事实早已证明,人多力量确实大,但未必就一定会有更高的效率。在经济学上,便将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假设某大型啤酒厂月产5万吨啤酒,耗用资本为50个单位,耗用劳动为50个单位。现在扩大了生产规模,使用100个单位的资本和100个单位的劳动(生产规模扩大一倍)。由此所带来的收益变化可能有如下三种情形:
1.产量大于10吨,产量增加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这叫做规模报酬递增;
2.产量等于10吨,产量增加比例等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这叫做规模报酬不变;
3.产量小于10吨,产量增加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这叫做规模报酬递减。
我们看到随着生产规模的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也在发生变化。那么,使得规模报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在经济学上,将这个原因称做“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反之,如果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升高,则将其称做“规模不经济”。
一个管理者当然希望自己的企业随着规模的增大,生产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因为这往往意味着“规模经济”的实现。在实际生产中,我们也看到大部分企业都在力争扩大生产规模。那么,规模扩大,为什么很有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增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大规模生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18世纪的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经以大头针行业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一天下来也只能做一个大头针,但是如果将生产化分为18道工序,每人只承担一道工序,平均算下来,大头针的人均日产量竟然可以达到4800个。这已经很形象地说明规模经济的显著。
第二,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现在的企业中由于生产的产品量非常的大,比如一家大型的汽车生产商,它一年能生产出几十万台车,独立的去生产每一台车,那是很麻烦的,但是能生产出统一规格的零部件,拿来组装成一台车,岂不是很容易的事,同时有的车辆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在维修时只要将坏的零部件换成新的就好了,这样节约了很大的成本。
第三,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而使单位购入成本下降。企业在生产时要购买原材料,企业一旦实行了规模生产,就需要购买大量的原材料,这样就会使企业在购买原料时处于优势地位,同时价格自然就降低了,这样就使生产成本降低了许多。
第四,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在规模生产进行当中,各个部门不再负责整个产品了,他们负责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样就使他们更加的专业化,对部件的了解程度加强了,从而能够更好的改进和创新。同时规模经济形成之后就会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新产品的研发当中去,大型的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设计创新团队。
第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规模经济达到后,企业拥有了自己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团队,这让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具备了各种优势,使得企业的产品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从无形当中就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我们也知道“三个和尚没水喝”,企业一味追求大规模,未必就能实现高效益。
这是因为各种生产因素都是有一定极限的,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太可能还要追求规模经济的优势。否则就往往会发生“规模不经济”,企业生产变得不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