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大教教心:重视以德为本的德育教育(4)

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 作者:高敏


 

4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原典】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释义】

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同学便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二字罢了。”

“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他要求他的学生要达到的道德标准。“忠”与“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

关于“忠恕”之道的含意,《论语·卫灵公》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可知,“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雍也》又有:“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更为子贡说仁者之行。方,道也。”然则仁之“方”也就是践行仁“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是推己及人,亦即“推其(己)所欲以及于人”(朱熹《论语集注》),也就是说自己有所成就、发展,也使别人有所成就、发展。

朱熹《论语集注》释“忠恕”云:“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其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其实,“尽己”与“推己”并无实质的差别。“尽己之谓忠”,而“忠”也正是“推其(己)所欲以及于人”;“推己之谓恕”,而“恕”之“推己”也正是“尽己”之意。

“忠”与“恕”实际上只是“一”道,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若把“忠”与“恕”割裂开来,则“吾道”成为两道矣。在孔子的“一”道中,包含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统一而深刻的含意。因此,“忠”与“恕”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只有把“忠”与“恕”统一起来,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仁道。

朱熹说:“推己之谓恕”。其实。“推己”并没有把“恕”的含意完全表达出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着如何“推己”的重要思想。也就是说,“恕”之推己及人,强调的是不要强加于人。《论语·公冶长》载:“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里的“加”即是侵加、强加之意。这段记载与《论语·卫灵公》所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是有直接的联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初始的意思就是: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要强加于别人。

孔子认为,“恕”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一言可以终身行之。又说:“赐也,非尔所及也。”这是说,若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容易。因此,孔子与子贡的两段对话都说明了“恕”的重要性。在孔子的“忠恕”之道中,“恕”更为基本。有了“恕”,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忠”。若无“恕”,将己之所欲或不欲强加于人,则其“立人”、“达人”就不是真正的使人有所“立”、“达”,即不是真正的“忠”了。

《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乎施于人。”可见,“忠恕”本是统一的,而“恕”亦可包含“忠”。也就是说,若真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仅可以谓之“恕”,而且亦可谓之“忠恕”。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论语·颜渊》中仲弓问仁、孔子回答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己所欲,必有当施于人。”

如果说“恻隐之情”是告诉我们要关心他人,那么“忠恕”却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告诉我们对他人应当做(或不做)什么。“忠恕”使“恻隐”变为明确的义务,将人上归为他人痛苦的原因,从而抑制自己,不去成为他人痛苦的这种原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未听到这句话之前就感到这意思了,并在生活中常常实行它。然而,我们却还是为我们的祖先自豪,因为,把这一道理如此鲜明有力地概括为一个义务并不容易,这一概括正是孔子的一个伟大功绩。我们可以说,忠恕的思想是孔子学说中一个非常光辉的思想,一个几乎无须转化就可为现代社会所用的思想,一种我们可以在今天继续发扬光大的宝贵资源。

在“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之后,又说“君子之道四”,即:“所求乎子,以事父”(吾欲子之孝我,吾亦以孝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这里包含了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之间的关系,此“君子之道四”都是从“忠恕”引申而来。

总体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所谓“同理之心”,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今天,许多学校开展“心中有他人”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在推行忠恕之道。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的体现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