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版后记

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 作者:(美)利昂·P·马拉达特


提及意识形态,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但作为一个起源和发展于西方世界的概念,它的具体涵义、各种表现形式,乃至它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却未见得为中国读者所真切了解,与之相关的左派、右派、中间派等名词,在国内的使用也有混乱之嫌。有鉴于此,一本普及性的、能够全面清晰的阐述意识形态内涵外延的政治读物,便显得很有必要。而《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正切合此种需要。

《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初版于1979年,本次我们推出的是其最新第10版的中译本。作者在序言中明确的将自己定位于教师而非作者,故在全书的结构内容方面都设计得方便初涉政治学者学习。不同于一些同类书籍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阐述,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它更着重政治实践的角度。在简要地介绍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和政治光谱之后,它便转而按照时间顺序,逐次论述历史上各主要的意识形态,包括民族主义、自由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对每种意识形态,它都是结合当时的历史、政治、经济、思想环境,并且采用了丰富的实例,论述其理论观点和形式演变,从而将抽象的意识形态概念变得具体化、可以触摸。

这种重视政治实践的态度,源于作者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概念在西方迄今没有一个取得共识的定义,作者分析了主要的意识形态定义的共通之处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意识形态“通常是针对人民大众的言简意赅的陈述。它们是唯物主义的、鼓动性的,并经常迫不及待。”作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的根本性特征。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经济和社会新情势,使得政治由原来的精英阶层专属,变成以大众动员和大众参与为其根本点。在这点上,无论何种政体,也无论是左派、中间派、右派,均如出一辙。

因此之故,作者不但关注意识形态在历史上的形式和所起的作用,也关注它们在今天的新表现形式,如法西斯主义在西方一些国家的死灰复燃。对于社会主义,它在用一个章节进行理论介绍之后,另辟了一章专述社会主义的应用(即共产主义国家)。同时,对于发展中国家盛行的一些意识形态,如指导式民主和恐怖主义,虽然缺乏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作者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本书不但在内容上独具特色,在形式上也是可圈可点。每章开头的“本章摘要”,章后的问题讨论、延伸阅读,以及章节中间用楷体和黑体加粗标示的重要词汇,以及书后的重要词汇列表等,以便利读者更好地把握全书内容。相信阅毕此书,读者能够消除对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混乱认知,回过头来再观察国际政治关系、政治政策,或许也会具有不同的理解。

当然,作为一个西方学者,作者的一些观点难免带有其所处社会文化的背景,编辑对此也未必赞同,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慎重甄别。

《意识形态》中文第10版参考了台湾版的译文,由张露璐对全书进行修订与补译,确保了译文的流畅准确,加之深入浅出的阐述方式,使得本书成为了解政治学的良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