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红楼梦中的国学智慧 作者:赤雷


世界上有些问题是可以回答的,有些问题是不可回答的。可以回答的是形而下的问题,不可回答的是形而上的问题。如果谁要对不可回答的问题做一个回答,那么最好的答案便是问题本身。比如屈原的问题,“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又比如张若虚的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又比如苏东坡的问题,“明月几时有”;又比如元好问的问题,“问世间情为何物”;又比如《红楼梦》提出的问题,“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这些问题都是不可回答的。对深邃宇宙的追问乃是对立足之境的沉思,对幽渺历史的追问乃是对当下的沉思,对长久人生的追问乃是对此岸人生的沉思,对人间真情的追问,其实是对自己沉思的沉思。这些问题的最好回答便是:屈子问天天问人,月光如水水如天。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哲学家才担得起“诗人”这两个字的称号,真正的哲学乃是把人带入那种理性探索与深邃沉思当中的学问。

《红楼梦》是说不尽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曹公在故弄玄虚,千万不要以为曹公在自我炒作,因为曹公的问题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是不可回答的。

《红楼梦》是很有感染力的。我当时初读《红楼梦》的时候,就为宝黛惆怅了一两个月。全书大旨谈情。宝玉自己被打得半死不活的了,还担心黛玉为他而担心,叫晴雯送去一块手帕,这种对担心的担心,究竟有多少力量!林黛玉也一样,她为晴雯不开门之事哭得小命也不想要了,却把“狠心短命”四个字强咽下去。除了爱情也有亲情,贾母把黛玉一把搂进怀里,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黛玉也哭个不住;宝玉一头滚在王夫人怀里,王夫人便用手满身满脸摩挲抚弄他,宝玉也搬着王夫人的脖子说长道短的;就连死板着脸的贾政,大观园试才,也不禁流出一点得意。难怪脂批多次说“余几几失声哭出”,说“普天下幼年丧母者齐来一哭”。除了爱情也有友情。贾芸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却得醉金刚倪二的救助,与薛蟠大动拳脚的柳湘莲却在薛蟠遇难的时候及时出现。《红楼梦》的书里书外对这些情谊都很珍惜,珍惜到连珍惜也有点承担不起,于是便有了无可奈何的人生焦虑。情之为情,多半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时过境迁,往昔的情谊还在吗?这方面的焦虑要属林黛玉最为深刻,对着“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不住地发问,“明媚鲜艳能几时”。这种人生焦虑,或者说人生的危机感,迫使人们从哲学的沉思当中寻求解脱。这就是曹公所说的“以情悟道”了(参看甲戌本第五回)。

禅书《五灯会元》里有个故事说,有个老太太供养一个和尚达二十年之久,她建了一间庵堂给和尚修行,并且每天派人给和尚送饭。二十年过去了,她很想知道那和尚修行的境界,于是找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少女去送饭,趁送饭时坐在和尚腿上,并热烈地拥抱和尚。少女依计而行,但和尚毫不为所动,只说一句:“枯木依寒岩,三冬无暖气。”少女回来把和尚的话转达,老太太怒了,说:“二十年,只养了一个俗汉!”立即跑上山去,把和尚赶走,并放火把庵堂烧了。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没有人类情感的人也是不配参禅悟道的。一个人真要悟,就不能对人间情感置若罔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能感情充沛的诗人才能当得起“哲学家”这个称号。

所以,《红楼梦》乃是对人世人生做一种诗性探讨的书,是一部秋水长天般空灵而悠远的哲学书,是一部关切人的生存与命运的小说,也是一首探求逍遥解脱的诗。我们读红楼就是要展现真与假、出世与入世、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幻灭、梦幻与现实这些背后深邃的追问与体证,体会诗与小说与哲学浑然一体的那份情致。

夏日炎炎,芭蕉冉冉,恨不能像甄士隐一般去太虚幻境走一遭回来,哪怕只见到那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好。遂把几年来的读红心得选出来,集成一书,以飨读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