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桓景除瘟神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作者:诸葛文


 

九九重阳节,登高最初是为躲避瘟神之祸

“重阳节”的名称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的史书中。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所以,重阳节被定为农历的九月九日。由于“九九”的谐音是“久久”,因此常在这天进行祭祖和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和除、清、盂三节是中国祭祖的四大节日。传说最早的时候,重阳节是为了躲避瘟神。

古时候,汝南县住着一户姓桓的人家,他们的儿子叫桓景。一次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了瘟疫,死了很多的乡亲。桓景听说,汝河里有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祸害人间。为了除害,桓景拜东南山叫费长房的神仙为师。

费长房送给他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很快一年就过去了,有一天,费长房对正在练剑的桓景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我给你一包茱萸叶子,一瓶菊花酒,让你家乡父老带上它们登高避祸吧。”说完,便挥手招来一只仙鹤,将桓景载回了汝南。

桓景回到家乡后,把茱萸叶子分给了乡亲,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便让他们登高避祸去了。只有他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了村中,等待瘟魔。不一会儿,汝河上狂风怒吼,瘟魔出来了。它看见人们都在山上欢聚,便冲到了山下,可一闻到酒气和茱萸的香味便吓得向后退去。这时桓景抽出了宝剑,和瘟魔展开了战斗,几个回合下来,瘟魔顶不住了,转身就想逃跑。桓景“嗖”地一声射出宝剑,将瘟魔钉死在了地上。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有了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

重阳节,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到了唐代,就被正式定为了民间的节日,并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二九相重,所以称为“重九”。儒家阴阳观中,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所以重九也叫做“重阳”。此节日人们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称“登高节”。民间认为,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因此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为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还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因此后来民间有了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又称菊花节,历来有赏菊的风俗,节日当天会举办菊花大会。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在三国魏晋时期就已经成了时尚,古时菊花象征着长寿。此外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因此也叫茱萸节。

由于重阳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重阳节的野游活动,叫做“辞青”,正与三月“踏青”的说法是相对应的。这也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