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遵守宴会礼节一样,可别忘了也要遵守人生的礼节。当佳肴传到你面前时,伸出手,好好等待它的到来。佳肴如此,孩子、妻子、地位和财富也是一样。
有人看到这句话,也许会感到诧异:若说筹备佳肴不易还令人信服,享受佳肴却是世人皆知的一件事情,不就是饭开张口嘛,难道这还需要叮嘱吗?没错,而且摩根是以郑而重之的语气向儿子叮嘱这件事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期待佳肴的信心比筹备佳肴的努力更为重要。当你辛辛苦苦地洗、切、煎、煮,将一餐美味备好,端坐桌前正准备大快朵颐的时候,破坏分子不期而至,将你的美味掀翻在地,世上还有比这更加懊恼的事么?
不过更为懊恼的是,心理学家会告诉你,这个破坏分子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是你潜意识里不相信自己可以安享人生佳肴的负面信念,吸引来了破坏幸福和美好的厄运。
摩根是一个心思缜密敏于观察的人,他勤于吸收当时最新的知识,并在实践生活中进行对比印证,他发现一个人无论能力再强,决心再大,获得了再多的幸福,争取了再多的财富,只要他骨子里埋着悲观的意念,所有辛苦挣得的美好东西都会顺着这个意念磨蚀出来的孔洞流淌出去。所以,在传授了儿子诸多成功要素之后,他最后郑而重之地向儿子交代了这句话,为的就是希望儿子能够稳稳当当地守住在人生路上辛苦打拼的一切成果。
不过,笔者却认为有必要将这句忠告挪在书的前部。杰克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他的人生路上鲜少打击,他的心里也不大可能形成“我注定不幸”这样的悲观念头。然而平凡如你我,生来既无大树荫蔽,路上也无秘符护身,曲折既在所难免发生,也在所难免在心头留下阴影,这阴影一日若不驱除,就会逐渐形成霉斑和蚀洞,令成功一点点地溜走。将这个忠告放在前面介绍,为的是令读者预先打造一面自己的银盘,好将辛苦烹调的佳肴妥妥盛好。
这个世界上有人拒绝幸福么?所有人都会回答“没有”。不过心理学家却认为,世界上确实存在拒绝幸福的人,他们拒绝幸福的方式就是认定“我不配幸福”。
扪心自问,下面的想法你有过吗?期待变得富有,可每当看到华车从路边驶过,艳羡之余,你是否在心底暗想:哎!这都是人家有钱人开的,我这生来的穷人命,一辈子都别想撞上这样的好运了!
如果你曾有过类似的想法,就说明你的内心藏有悲观的意念,这个意念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美国治疗师路易斯·海介绍说,她有一个学生,平时工作非常努力,希望挣到大钱。有一天,终于赢了500美元,他一个劲儿地说:“我无法相信!我还从来没有赢过!”这就是他的内心意念的外在反映,不过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第二个星期,他没有来上课,传来消息他跌断了腿,花掉的医药费正好是500美元。
路易斯·海解释说,这个学生看起来期待幸福,内心却不如此,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有钱了,于是就用这种方式惩罚自己,耗去金钱,回归贫穷。
认为自己不配享受人生的盛宴,潜伏于内心的这种意念是一股与我们的理想南辕北辙的力量,若不掌控它,必会为它所掌控,不知不觉堕入与幸福背道而驰的深渊。
“我不配”,是谁在我们心中播下这个咒语呢?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在马戏团里,有一头大象,被一根细细的绳索拴在一棵小树上,乖乖地吃草。这头大象做梦都想重返森林,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想挣脱绳子的迹象。原来,当它还是一头小象的时候,就被这条绳子拴着,那时候它拼尽全身的力气,都无法挣脱绳子。久而久之,小象知道自己是无法成功的,就放弃了努力。现在的大象,轻而易举就可以挣脱细绳,但它以为自己还是一只小象,再不愿做徒劳的努力,就此被束缚在一根原本束缚不了它的绳子上。
如同这头小象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个自我意象的认定,这种自我认定是怎样形成的呢?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自我就是过去一切经验的总和。这就是说,自我的内容产生于关系之中,“我”和某个人发生了一件事情,从这件事情中,“我”得到了一种体验,之后“我”就将这种体验,当成了“我”的一部分。
换一种说法,首先是别人对“我”产生了看法,然后“我”接纳了别人对我的看法,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我们的孩提时代,尤其是6岁以前。
当我们还是婴孩的时候,我们自在地表达需要,自然地传达感受,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否存在着什么不足。渐渐地,我们开始受到身边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影响,并通过他们的眼睛去看待自己。
如果父母不断地否定我们,我们将会形成“我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意象,如果老师曾经斥责我们愚蠢,我们就会以为自己真的愚蠢,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我们就会认为“我不配得到爱”,如果经受过物质匮乏,我们将始终沉浸在这种恐慌中。
在前面我们曾经介绍过美国心理学家麦克斯威尔·马尔茨的自我意象理论,这个理论同样适用在这里。由于潜意识具有实现自我意象的功能,如果我们在内心设定了“我不配幸福”、“我不会富有”等等意象,潜意识就会忠实地帮你达成这种现实,但假若我们在内心设定了正面的意向,潜意识也会以同样的高效帮助我们达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