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需要的,要理解并支持别人的需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能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举个例子。
你去相亲,看见对方不太符合你的审美标准,脱口而出“你好丑啊”!
这个的确叫做发挥真性情。
但是呢,没有人喜欢别人说自己难看,那么你也不要说别人难看,因此不能说“你好丑啊”,只能说“你看起来比较特别啊”。
这就叫做既要保持真性情,还得讲究忠恕之道。
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发挥真性情,需要在周礼2.0的框架以内,才能自由发挥,一旦越过了,就需要控制自己了,这个就叫做“克己复礼”。
以坚持真性情为基础,以学习周礼2.0为途径,坚持不懈,就能做到仁,孔老师认为做到了仁,就叫做具备了完美人格,这样的人才能被叫做君子。
那做到了君子,有什么好处吗?
当然有了,没好处谁学啊!
孔老师也说了,主要有三个非常大的好处:
第一,拥有无比的智慧;第二,拥有无比的勇气;第三永远不会患得患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听起来似乎是挺美好的一个事,但总觉得忽悠的成分不少,有没有更实际一点的好处?
当然有!
第一可以提高自身修养,第二可以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第三可以拥有成功的事业,第四可以治理国家,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家庭、事业全面丰收,这才是学习周礼2.0真正的好处!
我们看看孔老师教出的部分学生所取得的成就:
子贡,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富可敌国;
言偃,曾任鲁国武城宰,弟子无数;
颜回,尊为“复圣”;
曾参,尊为“宗圣”;
以下省略六十八人。
虽然周礼2.0始终推行不了,但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收获,却能终生受益,这才是孔老师的私立学校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儒家门派之所以屹立千年不倒的根本所在,无论日后儒家门派如何演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始终如一的追求目标。
当然陈冠希还是没什么希望做到这一切了,光会发挥真性情,但既不克己,也不复礼,是肯定不行的。
不过生命无常,加之当时医学落后,万一还没做到,人先没了,那不是前功尽弃,百忙一场?
对此,孔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这都是天注定的,人力不可违背(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如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尽力去做就行了,天可以决定你的生死,却不能决定你的道德,坚持自己的道德去做,就是成功,在这一点上,永远都不会失败(朝闻道,夕死可矣)。
另外孔老师对于鬼啊怪啊也有自己看法,颇像当代某些男人引以为荣的三不: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从来不主动谈及鬼的问题,都是学生有问才答。
学生们问他怎么伺候鬼,他说人你都伺候不了,还管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学生问他生死的问题,他说生你小子都没搞清楚,还想知道死?(未知生,焉知死?)
学生问他祭祖祭鬼的问题,他说敬祖先,要像模像样,敬鬼神嘛,敬是敬,就是要站远一点(敬鬼神而远之)。
从前面讲的孔老师开的课就能看出,孔老师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让学生苦学的死板先生,他鼓励学生们全面发展,并且适当享受生活,比如作诗啊、听曲啊,还比如享用美食啊、多找美女啊等等。还鼓励学生们不要读死书,看书的时候要多思考,思考的时候要多看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总之,孔老师是一名有着坚定的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传播着古代典籍并引申发挥自己的思想体会的伟大教育工作者,后人尊称他为“至圣”。孔老师教了很多人,影响深远,并因此开创了一个新的门派:儒家。
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孔老师开始周游列国的时候已经是快六十的人了,而且这次出游绝对不是什么至尊豪华享受之旅,饥寒交迫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还会遇到不克己不复礼而且不讲爱人的强盗,生命都会有危险。
关键是一直到最后,孔老师的理想也没有在任何一个地方实现过。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老人放弃在家里晒晒太阳,抱抱孙子,搞搞黄昏恋的舒适生活,而去走上一条艰辛的流浪之路,始终不悔。
直到我看到下面一段话,我知道了答案。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答案就是因为孔老师的心里从来没有觉得这是苦。
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