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
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
我猜中了前头,
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
——著名影片《大话西游》
儒家的荀老师曾经在楚国当过一阵子县委书记(兰陵令),公务繁忙之际依旧没有忘记儒家的老传统——教书育人,在此期间他收了很多学生,其中有两个学生的表现尤其出色。
一个是楚国人,名字叫李斯。
李斯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心眼也多,早早就从粮仓和厕所的老鼠的不同身材上悟到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至理名言,这才决定放弃稳定却没有前途的公务员职位,投奔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荀老师,重新开始。
学成以后的李斯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他没有留在自己的家乡楚国效力,而是选择了出国深造,去了当时最为强盛的秦国,想着在秦国发展自己的事业。
另一个是韩国人,名字叫韩非,又名韩非子,生于战国晚期(公元前280年),家里是韩国世袭贵族。
韩非有一个很明显的生理毛病:口吃。李斯说十句话的工夫,他连一句都说不完整,非常不擅言辞。但韩非有一个其他学生包括李斯都望尘莫及的长处:文章写得超一流棒,文采极为出色。学成以后韩非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希望可以报效祖国。
韩国是战国七雄里面最弱小的一个,地盘最小,财力最弱,战斗力也最差。韩非一心想改变这个积贫积弱的局面,经常给韩王提各种意见。韩王这人不精明还刚愎自用,根本就没看上这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贵族青年,觉得韩非也就是一个喜欢哗众取宠的纨绔子弟。看着自己的意见一直得不到采纳,韩非十分郁闷,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采取了另外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写书,希望最终有一天韩王能被他的文字作品所打动。
我们先把郁郁不得志的韩非放到一边,把目光转移到周朝去看一看。
在周的时候,社会上实际是存在两条原则在办事,一条叫做“礼”,也就是孔老师极其推崇的那个周礼,另外一条叫做“刑”。
这个礼,是一些礼仪和规章制度,只用批评来约束贵族的行为。刑则是明文规定,用各种明确的惩罚手段来对付小民。
贵族犯了事,做个检讨、批评两声就行了,要是小民犯了事,该坐牢的坐牢,该砍手的砍手,毫不含糊,两者的区别颇有点像今天的银行取款条例。银行要是少给了钱,离开柜台之后就概不受理。要是自己出错了,管你是有意利用取款机的毛病多取了点,还是无意之中没有点清楚数目,天涯海角都要把你追回来。
这就叫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但是随着周的消亡,各诸侯国的崛起,这两套规则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就像有些贵族已经沦落成平民,而有些平民却上位变成了新的贵族。新的平民不愿意放弃礼,新的贵族也不想再用刑。
加上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地抢地、抢粮、抢娘们儿,你的地盘今天你做主,明天我做主,后天他做主。这样一来面临的问题就变得越来越多,而且还都是复杂的新问题。
这个时候孔老师还在那儿倡导周礼,哪个国家还会听他的?
乱世出英雄,这个时候还是有些人能够审时度势,对当前形势有深刻的理解,也有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的人才能在各个国家得到重用,当的都还是大官,比如著名的秦国商鞅。
对于这样的人,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法术之士”。注意这个法术不是变魔术,而是他们提出治理国家的方法,这个方法要把权力集中在国君一人之手,只要遵从他们定的规章制度,只要国君不傻不痴,不会说没有饭吃就去吃肉,就能富国强兵。这样的方法,谁不喜欢?
孔老师啊孔老师,你真的是一个执著的理想主义者。
到了战国晚期,法术界已经形成了三派。
第一派:权势派(势),讲究治理国家要有权力、权威,代表人物是齐国的慎到。
第二派:手腕派(术),讲究治理国家要会耍手腕、会用人,代表人物是韩国的申不害。
第三派:法律派(法),讲究治理国家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代表人物就是秦国的商鞅。
这三派里面发展最为成功的是商鞅,商鞅所在的国家是秦国,也就是李斯渴望能建功立业的地方。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荀老师的高徒可不是盖的,他深受秦王嬴政重用,当上了大官。当官后的李斯没有忘记他的师兄韩非,他最清楚韩非的实力,于是向秦王嬴政极力推荐韩非入秦。
嬴政听进了李斯的话,把韩非写的那些书找来一看,顿时惊为天物,大为欣赏。马上采取行动,以派兵攻打韩国作为威胁,逼迫韩王让韩非前往秦国。
就这样,韩非继李斯之后,也来到了秦国,正是:
荀卿宅里寻常见,
春申堂前几度闻。
正是西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解:春申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其他三公子分别为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和魏国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