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发展?
中国的媒体表现出了对中国经济和印度经济进行比较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印度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那篇我和哈佛商学院的韩泰云(Tarun Khanna)教授合写的题为《印度能否赶超中国?》的文章引起的。这篇文章于2003年7月发表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上。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印度有一些被很多人忽视的优势,比如它所拥有的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和经济增长的“软件基础设施”,即有效的法律和金融制度。这些“软件基础设施”会给印度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相比而言,中国虽然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方面具有优势,但“软件基础设施”却落后于印度,这造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
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说印度一定会超越中国。而且在我个人看来,如果中国政府加快制度改革,印度应该是很难超越中国的。在四五年前,几乎没有人认为印度有可能会超过中国,而现在我们能提出这个问题,就表明印度在经济领域的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重大进步,而中国却有所滞后。
印度具有两个“软件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一是它有保护私有产权的法律体系。要知道,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就是民营企业。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它的金融体系能够根据效率原则分配资源。
批评者争论说,我们忽略了很多印度落后于中国的关键领域,比如印度的基础设施很差、文盲率很高、有对社会具破坏性的种姓制度,以及持续的种族关系紧张。但事实上正好相反。正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印度的缺陷,我们才会对它取得的成就更加印象深刻。
我不认为自己是印度问题专家,但出于对中国经济的兴趣,我已经关注印度的经济发展好几年了。我的第一项针对印度经济的详细分析是2001年为哈佛商学院完成的案例研究,当时我在哈佛大学任教。在这项关于印度的医药工业的研究中,我注意到了印度制药行业的三个特点。
第一,印度最成功的医药企业都是印度民族工业,并由印度人自己经营。第二,最成功的印度公司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而不是政府所有的。印度在这两个方面与中国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在中国,跨国公司主导着医药行业,并且一些跨国公司通过兼并苟延残喘的国有企业取得了对行业的统治地位。第三,我们无法将印度企业在医药行业的成功单纯地归因为语言因素。虽然印度具有英语方面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医药行业并不像在软件行业那么重要。因此,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远远不是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所能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