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怀孕后对我最大的不满,莫过于我在“胎教”这件事儿上疏于用心。每当入睡前“领导”抱着肚皮央求我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我总是抄起正在读的书,对着肚皮读一章。这样的胎教有个显著的“辅作用”——在我读到第二页的时候,“领导”已经呼呼睡去。
《韩诗外传》里说,孟子的老妈对孟子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胎教:“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不过,世界上最早的胎教专著来自韩国,是1800年出版的《胎教新记》。韩国的胎教观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颇深,《胎教新记》里鼓吹的主要是准爸爸、准妈妈“莫生邪念”之类的礼教规范。其实,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除了妈妈与腹中胎儿那微妙的互动感,我们对怀胎十月之事知之甚少。真正让我们对胎儿的世界有所了解还有赖于超声波检查技术的进步。
有了B超,可以“看”到胎儿的一举一动,但是他们的感觉如何很难知晓。首先,胎儿不会描述自己的感觉。其次,大部分可以用于探测身体的仪器都无法用于胎儿。这就给我们了解胎儿的世界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准妈妈肚皮里噪音多
相对来说,胎儿的声音世界是比较容易了解的。我们既可以把微型麦克风送进子宫,也可以找跟人类体形相近的动物来模拟,比如像法国科学家让皮埃尔·勒卡尼埃那样找一只母羊。放置在子宫内的麦克风告诉我们,妈妈的肚子绝不是一个安静地带,子宫上面是风箱似的肺和对胎儿来说巨大无比的妈妈的心脏,子宫后面则是妈妈忙碌的消化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学家们测到子宫内的噪音高达72~96分贝,这差不多相当于从北京四环街边到建筑工地的噪音水平。而后的科学家们用更小、更精确的探测器发现子宫内的噪音并没有之前测量的那么高,且不同位置噪音水平也不一样,大约为28~65分贝,相当于从两人交谈到繁忙街道的声音强度。由于不同频率的声波穿透肚皮的能力不同,高频更容易被肚皮吸收,所以,胎儿的声音世界比我们的更低沉。法国医生奎鲁做过实验,找一个人在孕妇肚皮一米以外的地方说话,用录音机录下孕妇子宫内麦克风收集到的声音,然后放给第三个人听,他大概只能听出其中百分之二三十的内容。
怀上了宝宝,该怎么做?那宝贝儿们啥时候做好了去听世界的准备呢?妊娠第28天,胎儿的耳蜗已经开始发育;妊娠第11周,将来变成耳蜗里的听觉毛细胞开始出现;妊娠第20周,内耳的发育基本完成。也就是说,起码在妊娠的前一半时间里,胎儿在理论上都不可能听到声音。
宝贝能听到莫扎特吗?
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胎儿听到声音了呢?科学家们目前还只能靠观察胎儿的反应来间接知道。我们可以监测胎心,可以观察胎动。1969年,三名科学家给11名胎龄28周以上的孕妈妈放音乐,音乐的强度大约是75分贝。音乐开始后90秒,胎儿的心率普遍提高了,平均每分钟提高了5次。而声音并不是总能让胎儿兴奋的,前面提到过的勒卡尼埃和他的同事发现,35~39周的胎儿对于500赫兹低频率的105分贝噪音、以85分贝播放的音乐、由男性和女性说话者以90~95分贝发出的声音等出现了很小但可靠的心率减缓反应。胎动比胎心的变化更不靠谱。用较大的(100分贝以上)、单纯的噪音刺激胎宝宝,记录他们对此的反应,科学家通过B超发现,胎动的方式与声音之间没有什么明确的关系。
不过,喜欢跟胎宝宝讲悄悄话的准妈妈也不必沮丧。研究人员发现,快瓜熟蒂落的胎宝宝似乎能区分妈妈和别人的语音。至于传说中“听莫扎特能提高孩子智商”的说法,则与其他胎教手段一样没有经过科学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