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易经》卦象指导下的人体“象系统”(2)

《易经》养生大道 作者:张其成


有人认为,古代医家是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自发地、身不由己地运用了这种思维方式。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我认为从“原型”转化为思维模型,是中国人的思维偏向与早熟的“思维模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早期就有一种注重动态功能、轻视实体结构的思维偏向。在医疗实践中,发现有的脏器虽然形状不同、结构上没有联系,但却有相同的功能或性质,于是就将它们归为一类。如心脏跳动,脉搏也跳动,而从舌头和面色上又可反映心的情况,故将它们归为一类。

因为阴阳、五行、八卦这类“模型”至迟在西周末年就已大体形成,所以对脏器的归类就可以借助这类模型,这是一种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行为。在藏象理论构建中,如原来的脏器“原型”与这个功能模型不相符,那么宁愿改变“原型”也要适合这个思维模型。如“左肝右肺”,从实体脏器看应该是右肝,但从功能上看,肝主升、肺主降,更重要的是在后天八卦的模型中,木在左、金在右,所以为了适应这个模型,则提出“左肝右肺”说。

藏象是一个含有哲学与科学双重意义的概念。

这种以五行整体划分的方式与《易传》八卦划分世界的方式是完全一致的。分类原则都是以功能特性、动态联系为依据。将功能相同、行为方式相同、动态或静态属性相同、能相互感应的事物归为一类,体现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全息思想。

其实,《黄帝内经》脏象学说与人类早期对脏象的认识是不同的。古文《尚书》《吕氏春秋》等认为脾属木、肝属金、肺属火、心属土、肾属水,这是从五脏解剖位置立论的。《黄帝内经》作者发现这种配应与五脏生理特征不符,于是从五脏生理特性出发,调整五脏与五行的配应关系,以脾配应土,肝配应木,肺配应金,心配应火,肾配应水。反映了《黄帝内经》注重功能的特点。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没有明确按八卦理论将脏腑分为八类,而是采取五行学说模式,将人体分为五大系统,并与自然界的相关事物联系起来,对整个人体和有关自然事物进行五行归类,建立起以五脏为核心的人体整体功能动态模型。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

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

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灵枢●九宫八风篇》

在《灵枢●九宫八风篇》中,自然界被分为九个方位(中间方位不用,实为八方),即后天八卦、河图洛书八方九宫模型,然后将八藏与它相配。

八卦八方八藏对应表

八卦 艮 震 巽 离 坤 兑 乾 坎

八方 东北 东 东南 南 西南 西 西北 北

八藏 大肠 肝 胃 心 脾 肺 小肠 肾

无论是五藏配五方还是八藏配八方,都是象数符号模型规范下的产物,这种方位规定体现了中国人象数思维的特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又往往与藏象生理功能相符合,于是就这么沿袭下来,因而千万不要以为五藏或八藏方位与人体解剖的实际方位不符合就轻易加以否定。

九宫八风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