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地球的变动速度加快加剧,我们已经不只是在“树上”视野、“地球”视野,还得马上提升到“宇宙视野”,就像《2012》是一部“地球视野”的电影,但《阿凡达》却是一部“宇宙视野”的影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1994年就已经写好剧本,但当时地球的技术条件还不到呈现这部宇宙之作,所以与日本松下等合作研发3D影像处理技术,把脑中生动立体的想象世界,真实鲜活地搬到大家眼前。
当2009年底上映票房大获成功,轻松成为全球有史以来票房最好的影片,也等于宣示:宇宙视野可以带动地球物质科技的瞬间提升。电影《阿凡达》全球热卖象征着“地球视野”光速般地切换到“宇宙视野”(电影《2012》是2009年11月11日上映,《阿凡达》是2009年12月18日上映,中间才间隔一个多月),可见变动速度之快,我们除了跟着电影加速进化之外,自己也必须搭乘透明的光速电梯,垂直拉高我们的灵魂视野。换句话说,如果现在有哪个人的人生规划与创作发展,是以“宇宙视野”在思考,加上有主导技术亦步亦趋的执行力,那么他未来就是瞬间改写游戏规则的人。
导演卡梅隆1997年借着电影《泰坦尼克号》票房冠军成为当时的世界之王,10多年后又借着《阿凡达》的票房成为宇宙之王!如果说2009年的关键词是“2012+全球”,那么2010年的关键词就是“全宇宙+新人类(例如阿凡达)”。
我自2007年起,开始对宇宙知识投入大量的关注,买了非常多的关于宇宙的影片与书籍,当然更不会错过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关于宇宙新知的节目了──想要体验宇宙视野,当然不必等到自己当太空人。如果无法透过静坐冥想体验宇宙意识,我建议读者可以观赏《宇宙之旅》这样的影片──每当我看到宇宙浩瀚的画面时,我的视野就瞬间拉到太空之中,地球越来越小,退成了一小点,然后离开太阳系、银河系……层层退到无限大无限远,惊叹宇宙星系七彩眩目且大规模生灭,然后再回头看看地球上的自己,看看自己正在做的事,很快就能脱离旧轨跡旧框架、脱离众人期待的模式,甚至立即就有惊人惊世的灵感。所以我的电脑桌面就是宇宙中的地球,连休眠模式都是高速星移的画面,就是随时提醒自己是在宇宙之中,不只在地球表面。
如果有人把房子四壁设计成太空投射屏幕,人在家中沙发上就能感觉自己在太空船驾驶舱里,无时间、无空间、无我无界地漂浮在宇宙中,那么就会帮助人们在难得安歇的居家时间里,享受太空之旅的辽阔心境。如能在体验过程中播放一些宇宙音乐,会更有助于感受浩瀚的宇宙。宇宙乐中,强烈推荐《星球疗愈》和《宇宙原音之旅》。《宇宙原音之旅》是将美国NASA(太空总署)1977年发射的深空无人探测器旅行者1号、2号在探测过程中记录的太阳系中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光环的震波波谱,由权威的Brain/Mind Research(脑力与意志研究中心)经过特殊的技术处理,转换为脑波频率并制作成音乐CD,十分有益于帮助人们开启深层心智的大门。
以上是体验宇宙视野最便捷、适于每个人做的两种方法:读书或观影,读者可以将本章末附的图书和影片找来观看。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其他的方法可以尝试。比如,借助于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我在这里推荐Google Sky与NASA(美国太空总署)官方网站。如果想进一步体验,可以利用天文望远镜,它可以带给你探索宇宙时的那种惊奇,甚至可能有新的发现。当然,最直接的亲身体验宇宙视野的方法莫过于飞行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通过坐客机飞行。大型客机的飞行高度一般都在1万米以上,在这样的高空往下看,晴朗无云的话是可以看到地球的圆形曲线的。如果你足够幸运,有机会驾驶专用飞机(比如战斗机)或者乘坐飞艇、热气球,你就可以上升到万米以上的高空体验宇宙视野。以上是对于普通人可行的办法。到8万米以上的高空就属于宇航范畴了,好在现在太空旅游已展露商机,相信过不了多久,太空旅游就可以像现在坐飞机一样寻常,我们也就可以在太空中亲身体验宇宙视野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说,他的启蒙老师是科幻小说家艾伊萨克?阿西莫夫,让他预见了银河系和人类的未来,所以他十几岁时就梦想成为拯救文明的心理史学家,后来他成为经济学家,是因为最接近他心目中心理史学的概念(引自《上海证券报》版)。
无论你是哪个科系或是专业,现在就应该把自己当成是“半个地球学家+半个物理学家+半个灵性哲学家+半个天文学家+半个医生”,每天关注地球动态与星空的变化,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和谐成长──这些都是成为宇宙公民的必修学分。此外,每天清晨醒来以及晚上入睡前,可以在宇宙影片加上宇宙音乐的引导下,静心10~30分钟,让固执自私的小我边界,在无尽浩瀚的太空中融散──拥有整个宇宙意识、宇宙视野,之后不再做无谓又重复的琐事,只做对地球有益,对宇宙有创造力的大事。如果地球上60亿的每个人都展现出宇宙大的独特光芒,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就会成了我们联合创造、连自己都爱恋不已的潘多拉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