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胚芽”这个词的含义,胚芽的意思就是未完成品。孩子虽然有肢体和器官,而且肢体和器官的形状与成人相同,也具有基本的功能,但孩子的肢体和器官还是近似于“胚芽”状态,离成熟还差得远,既然是“胚芽”,就还需要继续成长。
胚芽的意义就是没有长成,就像桃花落后,在枝芽上顶着的那个小青果,这颗小青果从小到大要经历不同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中它的形态都不一样。对于植物来说,它只要吸取旁边土壤里的营养,它就可以自然地成长;对于婴儿来说,如果我们只供给婴儿在成长时期所需要的物质营养,婴儿就会按照一定的节律成长他们的身体。相信所有的成人都不担心这一点,从这一点来讲,成人是相信大自然的。
但是,人们每天在专注给孩子的身体供给营养的同时,很少有人精细地计算怎样供给他们精神营养,也很少有人考虑到一个孩子要成长两个部分的内容,即物质的与精神的成长。如果我们只供给物质部分的营养,那精神部分就会因为缺乏营养而变得软弱无力,甚至枯萎或者根本没有发展和成长。
每天,当我们花费很多心力去提供各种营养给我们孩子的身体时,我们找到什么样的营养哺育孩子的精神呢?每个家长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找到自己认为可行的精神营养来喂养孩子的精神。于是我们发现,人们有可能给一个婴儿在喂养他到6岁才需要吸收的营养,在逼着一个两岁的孩子吃30岁人才能吸收的营养。
如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当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在河边散步时,孩子的眼睛可能像雷达一样在搜索着他们需要的内容。如果有一群白鹅在河中嬉戏,一个两岁的孩子在看向河中时,也许看到的是鹅在嬉戏时翻飞的浪花,也许看到的是鹅在扎到水底时的动作,也许注意到鹅的白色羽毛是否在沾到水后会变湿,也许他在体验着他自己如果是鹅,他的心情和感受,又也许孩子根本就没在看鹅,而在注意河边的野花,水面的浮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觉得应该把美的东西输入给孩子,觉得是一个教育的机会,孩子需要积攒一些学识,又因为唐诗是人类心灵的结晶,我们想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的孩子,而且读唐诗最能显示学识,于是开始喂养我们孩子的精神,给孩子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时家长扮演的角色自己可以体验一下,这肯定让孩子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很难遇到知己了,而且会让孩子感觉到很糊涂,他不知道那首诗跟他此刻看到的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读了这首诗此刻他该去探索什么。
我们的宝贝跟我们不同的是,他有一个精神的胚胎,当婴儿出生的那一刻,他身体里蕴含的那一个精神的胚芽,就开始展开了。在我们关注孩子身体成长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孩子精神胚芽的成长。虽然精神胚芽成长的速度和方式,是不会影响身体器官成长的,这个方式是先天就带来的,但是如果成人阻碍孩子先天带来的精神成长方式,而过多地使用成人设计的方式,就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和器官的成长。其结果是家长连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不会得到。而这种情况下孩子受的苦也是成人无法知道的。
所以说孩子物质的方面和精神的方面必须得协调发展,只有获得协调发展才不会顾此失彼。而成人只有了解了人类发展的自然模式才能了解到怎样才是协调的。
大自然会让孩子自然地设置好身体和精神同步自然发展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