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希拉里之前担任学生会副主席时所种下的丰硕成果全都化为了泡影,选举当日,很多希拉里的支持者都残忍地转投对手阵营。这一刻,希拉里成了牺牲品——这是男人们清除有力女性竞争者的惯用手法。
嘟嘟鸟准备飞翔
其实,希拉里在与异性交往、学校功课、选举活动中不可能永远都是失败者,其高中之后的生命轨迹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一点,希拉里步入大学校园后,对穿着打扮更缺乏兴趣,她的同学说:“希拉里大学时总喜欢穿着布袋式的裤子,一件工作服般的毛衣,鼻梁上永远架着一副巨大的眼镜,头发看起来像是一个多月没有洗过……”
奇怪的事情发生在大二的时候,男生们开始纷纷追求希拉里,而且这些男生个个英俊潇洒,年轻有为。大学时代的希拉里身边总是有明珠般的帅哥相伴,获得罗兹奖学金并赴牛津大学留学归来的比尔·克林顿也不例外。和其他男生如出一辙,比尔从见到希拉里的第一眼起就开始疯狂地追求她。
第二点,大学毕业时,希拉里在美国女秀才扎堆的名校卫尔斯利女子大学获得了第一名。不仅如此,当时一位声名显赫的导师这样称赞希拉里:
“我在卫尔斯利任教七年,希拉里要比这七年中我遇到的任何人都优秀,名副其实地优秀,从她的论文中我自己也有了新的收获。”
第三点,在堪称人才中的人才的卫尔斯利女子大学卫尔斯利女子大学是美国最著名的女子大学之一,冰心、宋美龄、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等人都毕业于这所大学。学生会主席选举活动中,希拉里打败两名竞争者,当选学生会主席。如果说十来岁时的选举不过像是在乡村里走走模特步,那卫尔斯利女子大学的选举则称得上是巴黎正式发布的时装秀。若是以前,希拉里在这场选举中必输无疑,因为对手无论是从素质、能力还是经验,各个方面都要比高中时的竞争对手强一百倍,然而,希拉里这次却轻松取胜。
希拉里所有的变化都基于她在实践中贯彻了以下两条原则:
第一, 不要像母亲那样生活;
第二, 精神上要与父亲决裂。
希拉里的父亲休·罗德姆年轻时对希拉里的母亲多萝西·夏威尔一见钟情,对她的爱情终生不渝,直到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也始终只爱着一个女子——多萝西·夏威尔。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他一直没有意识到妻子和他拥有相同的人格。
在休·罗德姆的脑海中,充斥着男性中心化思想,即女人比男人低等。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他在家中如君主一般高高在上,而多萝西只是一味地顺从他。正如《希拉里传》的作者卡尔·伯恩斯坦所说:“她(多萝西)在丈夫面前委曲求全,就像是侍女一样。”
休·罗德姆同样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女儿也拥有着独立的人格,他不自觉地把女儿变成了一个木偶。希拉里为了全校第一拼命学习,明明没有运动神经,却硬要成为女垒运动员,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博得父亲的欢心。
休·罗德姆每次看到女儿和自己年轻时一样潜心学习、热衷运动,都会欣喜若狂,也会给女儿更多的父爱和信任作为奖励;倘若发现女儿稍有松懈,就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失望之情,并立刻收回父爱和信任以示惩罚。
对希拉里来说,赢得父亲的爱和信任是最最辛苦的事情,父亲的眼中没有自己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从襁褓时起,希拉里就一直接受着这种教育。
正如世界上所有的父亲一样,休·罗德姆同样教育女儿凡事要做到最好,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也使希拉里受益匪浅。希拉里能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正来源于此,即养成不断努力,超越极限的习惯。
但是,休·罗德姆的教育方式中存在着致命的弱点,父亲的影响力太强,以致希拉里在人生中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自我。
于是,女儿失去了自我,成为父亲的一部分。父亲希望看到女儿在运动和学习上都能够成为第一名,女儿为了父亲的梦想而奔跑,然而每天跑到脚底浸血也无法实现父亲的梦想。运动也好,学习也罢,在第一名位置上的永远是其他孩子,因为他们不是为了父亲的梦想而奔跑,而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