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个月会和音乐家、建筑师、杂志主编、网络工程师,选一天晚上约在某个店里聊天,这些人在活出他领域的创意时,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也非常不同。因为彼此谈得很深入,触及到了创作生命的核心层次,那种碰撞真的是非常过瘾,就像站在自己的山峰上,看着眼前这么多的山头都这么独特精彩,然后搭着空中缆车彼此串连——与精彩的人对谈十分钟,高水平地交流与激荡,比读十本书还关键。这些创意人用全部的生命在过每一分每一秒,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欣赏与观览,一场创意人之间的交谈,就是生命质地的倍数繁长。
就算你生活再怎么无聊,可是你每天都在呼吸,每天都在感觉,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遇到新的人事物,每天都在感受每一分每一秒,这些东西就已经够了,今天和昨天截然不同,一星期后差异更大,怎么可能有没有灵感?没有灵感表示你所有的感官早就都麻木了、关闭了,没有吸怎么会有呼?没有input怎么会有output?如果发现自己没有灵感,就必须检讨自己的生活到底是怎么回事?感官哪里出问题?跟世界沟通交流的能量跑到哪里去?平常可以观察一下那些做创意的人,他们在生活上,很自然地就会对很多事情感到兴趣:对路边的东西有兴趣,对人的对话有兴趣,就像个小孩子一样,什么东西都觉得好玩,很新鲜,一个鲜活的人应该是要这样子的。当你有这样的态度时,任何的东西都会造成很大的风暴,很大的契机,很大的回应,很大的灵感,很大的产出。
我常在演讲中提到,“要做主动的生产者,不做被动的消费者”的概念,随时随地都要有发掘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若是你在看电影时,一路都在等结局,等着批判电影好看或难看的时候,你只是个消费者,花这电影票钱是浪费的,你变成了被电影工业消费的对象,你被贬为观众;但若是你在看电影时,想到接下来的各种可能,当你同时衍绎出各种版本时,你会学到一部电影的不同面向:导演的面向、摄影师的面向、构图的面向、分镜的面向、声音的面向、剧本的面向、演员的面向、制片的面向、营销宣传的面向……或是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同步创作,因为电影的某句对白,可能会刺激你产出一部小说的内容、下周要提案的主题、想在网络开店的点子……这部电影就算收门票100块,也是非常值得,因为你可能产生上百万元的价值。
不只是电影,还包括新闻、广告、聆听生活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道理,以改造取代抱怨,以创造取代批判,这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一念之别。
所以就这个观点,创意本应该是天生的,只是我们长期被教育、规则、别人的眼光……制约成胆小、不敢多想、不敢梦想的人,我们只要把前半生被掩盖住的天真、无忌的勇气找回来,创意就恢复了;换句话说,你把感官打开,眼前世界每一分每一秒的发生,就是你可以当下采集的创意灵感。
但长期尘封的感官,需要一段刺激复健的过程,我不是在有创意的环境下长大,长期都在压抑创意的教育环境里,一直到了出社会之后才挣开这个枷锁,自我制约逐渐解开。当你变成一个完全自由的人,眼前没有竞争者、没有游戏规则的时候,自己的创意才有真正的发挥空间,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创意的生命必须是要非常自由的,鲜活的,这个自由,跟我刚刚讲的环境的限制是不同的概念,它非常的活,可以悠游在各个限制之中,而不会影响到其灵活度,就像马戏团的团员,可以在高空中的一条绳索上,变化出各种惊人的花式动作,彷佛人是在地平在线般地自由。
至于恢复感官的方法,可以大量阅读、吸收信息、参与艺文、持续创作、常去旅行、多与精彩的人交流……但这都还只是浅层地吸收创意者泌出来的汁液、有限度地恢复知觉而已,如果能重新洗涤、蜕变身心,唤醒感官灵敏之后,就不一定要再大量仰赖那些“来自外在的维生系统”了,光靠自己的想象力、光靠生生不息的脑细胞,躺在家里睡觉,就有一堆的梦境小说可写;光靠感觉每分每秒细微差别的呼吸进出,都能有源源不绝、用都用不完的点子;光以舞蹈家的脚步走着每天回家之路,就会走出不一样的世界来;光以一个小说家的眼睛逛夜市,你就会因为一个老妇人的一句话,开启了一部简单却深刻的长篇小说开头;光看一行关键性的文句,或是一首直捣灵魂底的音乐,就能让你瞬间跳跃到更高的领悟层次,这比你去读一百本创意的书还要有效,有着用之不尽、非常原创的创意能量——让我们向失聪失明者学敏锐、向魔术师学无中生有、向死神借勇气、向禅师借智慧、向外星人借视野……一旦你到了自体运转创意无碍的状态,拥有自体源源不绝的创意体系,任何刺激进来都能瞬间产出作品、过滤后分门别类,不会动摇你的原创架构,你也不会受到他人噪声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