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分析自己的感动触刺点,找出剧情驱动程序
至于如何启动“流”,你们可以参看很多作家,如:约翰?达顿(John Darnton)编的《作家谈写作》( Writers on Writing: Collected Essays from The New York Times)、William Zinsse着的《如何写出好人生》(Writing About Your Life)、音乐家、画家、剧作家、演员、歌手的自述、日记或传记电影,或是大排场的戏剧、音乐,有助于启动你的创作之流——要成为一个好作家之前,你必须先成为一个好的读者、好的观众,当你没有灵感时,可以向别人借电启动创作之流。举例来说,你被韩剧《大长今》感动,不要就这样过去了,应该觉察并分析自己,为什么会被一个韩国的旧时代戏感动?在哪些部分感动了你?是哪句话、哪个画面、哪个点触动到了你?背后是哪些原因,让你可以连看几天几夜都欲罢不能?哪些情节勾起你如上瘾般地看?背后隐藏了怎样的一套剧情趋动程序……一直向自己打破沙锅问到底,分析出最深的核心之后,就是创作之流深处的共同触刺点,这些跨国界、跨文化、跨文本的触刺点,如果被你顺利找出来,就可以让你在启动创作流时,埋进这些触刺点,这些点就会是最精准刺进人心、最有力的情绪高浪。
找到“非写不可”的理由,启动“不写会死”的创作流
接着就要一直追问自己,你想传递给大家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觉得跟大家讲这个东西很重要?出版这本书对这个世界的意义在哪里?将来会是谁在看?会影响谁……一路追问下去。当然你也可以找别人来问你这个问题,由那个人来问与这本书有关的问题,直到你找到了“不得不写”的理由,直到你厘清这本书最终的精华与焦距在哪里,之后,你的创作流就会被启动。
再重复一次:去写一本你“非写不可,不写会死”的书,不要去写一个你“可写可不写”的书。
当真正要进入那个写作流时,你会开始变得很敏感,变得很容易为别人的故事掉眼泪,可能在路边看到一只狗,或是一则悲剧新闻,就会马上痛哭流涕,或是突然亢奋起来,因为你觉得那主角就是你自己,如果不是这样感同身受的话,表示你还要再往内走得更深,进入人类情绪的共脉层,基本上就是一个生命之流,是很多人共同的生命经验,根源于非常原始的情感。一旦进入了最底韵的生命共脉层,你在看电影、小说,或是听别人讲故事时,就会马上被“触刺点”刺到,如此才能让整个感官打开更多。
但如果你没找到那个点,表示你的生命之流还没接上,你找不到与别人生命之流的共通点,就算这样下笔,别人也不太会感动。也就是说,你要先写感动自己的故事之前,你要先对别人的故事感动,因为你知道那个感动点在哪,在下笔时就会知道那支针,该怎么下在对的情绪穴位。
不过要特别保留部分的清醒看护自己,这创作的流有时太大、太激烈,会把人逼到疯狂的绝境,像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她情绪很浓烈,不得不写的耽溺,很容易让看她书的人启动创作之流,但她承受不了所以自杀,自己要注意不要过度被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