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医院都是给孩子打肌肉针,尽量不输液,现在大多数孩子去医院就是先验血,严重一点就是输液,这确实让孩子感到特别恐怖。没有什么好办法,真生病了,就要配合医生,快速完成治疗过程。
无论是家长还是医生,都尽量不要恐吓孩子。如果孩子本来就害怕打针,就更不能用打针来恐吓孩子。这样当时看上去孩子乖了一些,实际会造成长久对打针的恐惧。这种临时性的疼痛伤害只要没有家长持续
的强化,不会给孩子带来长久固定的心理问题。所以家长不必因为孩子看病和治疗的痛苦而过于担心。
5-4 孩子害怕到封闭的环境中去,怎么办
儿子一岁十个月,有点胆小,平时在外面虽然不是特别活泼,但对陌生人也没有多么害怕,但是就是不能带他到别人家里去,一去就会吓得哇哇大哭,说什么也不去。要是硬哄着进去,玩一会玩具,吃点好吃的,很快也能放松下来,玩得挺开心的,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让他大胆一点,去别人家的时候能放松点。难道孩子还是安全感不足?
答 这可能不是一个胆小的问题。孩子不愿意到别人家去不见得是胆小和害怕封闭环境,也有可能还是秩序敏感期问题。在这个敏感期里,孩子对某些环境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如从出生开始,他就生活在现在的家庭环境中,因为家庭环境跟户外的大自然环境是不一样的,家庭里的物品全是由人制造的,带有刻板而固定的造型,每一个物品放在什么位置上,每个房间由物品的不同形状和不同色彩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什么样的氛围,而一般这个氛围与家庭成员是非常和谐的。一个家庭中由人和物品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关于家的完整概念。儿童出生后,为了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会将内心对秩序的要求和环境中的物和人配对,将这一切吸收形成自己对秩序的刻板印象。儿童在内心将自己生存的环境同化了,也就是说儿童像生活在熟悉的水塘里的鱼一样,完全熟识了这一片的水性,闭着眼睛都知道房间里什么地方有什么,什么地方是可以去的,什么地方是不可以去的,自己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家里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切都被儿童所掌握了,因而儿童才会感觉到安全和踏实,儿童也刻板地认为他生活的环境就应该是这样的。这种刻板是由于经验过少和对自己认知环境和改变环境的特性还不明了造成的,因此就更加恪守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当环境突然改变时,孩子就会显示出不舒服,就会强烈对抗,拒绝接受新的环境,这样孩子表现出的形式看上去和害怕是一样的。所以有些父母就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孩子胆小,于是就会不断地在孩子面前议论,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胆小。孩子分不清这样的评价与自己的实际情况是相符还是不相符,就会认为成人所说的胆小是希望自己胆小,从而将成人说自己胆小的事情和胆小的词儿配对,在环境中不断地寻找可以与胆小这个词配对的事物,然后自己表现出胆小的状态。这种状态使成人更加确定了自己说的是对的,所以这个孩子就真成了胆小的人,很多胆小的孩子都是这样被成人制造出来的。所以养育孩子的成人在生孩子之前就得学习人类发展的特征,尤其是大自然为人类0~6岁所设定的发展模式,这样孩子出生之后,做父母的才知道怎样养育孩子,不至于把孩子的自然发展现象当成了问题,强行加以调整和制止,最后制约了孩子发展,给孩子造成心理问题。
温馨提醒
一岁多的孩子,尽量在熟悉的环境里玩耍,不要随意带孩子到别人家串门,父母在做事情的时候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如到超市购物、散步、买菜都带着孩子,这样就不至于让孩子对环境的刻板印象只限定在自己的家里,这样对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和对环境的比较认知有好处。
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里,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做孩子要求做的事情,这不会惯坏了孩子,因为这不是以破坏原则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纵容孩子,孩子对环境秩序的需要也不是故意破坏原则和与成人较劲。他们还没有这个意识,这时我们成人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就是顺应大自然,违背孩子的发展需求就是违背大自然。任何时候人类违背自然规律都会由于给自然带来了破坏而使人类遭受灾难和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