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首先要努力争取成立国际联盟,这是一个包括所有各国在内的永久性的国际组织。参加者并不牺牲本国的主权,而是在一起举行会议,讨论和解决争执的问题,每个国家都应许诺不诉诸战争。在欧洲,没有什么政治家信赖此国际组织。然而,他们向威尔逊作了让步,所以国际联盟盟约就写进了对德条约中去。威尔逊跟着也只得对劳合·乔治、克列孟梭、奥兰多和日本人作出让步。这一来,他不得不对“十四点”的理想主义有所修正。不管怎样,双方妥协和讨价还价大概是必要的,因为民族自决和殖民地调整这种普遍的原则,在具体情形下必定导致意见上的分歧。威尔逊自信,如果国际联盟能建立并运转起来,条约中的错误将能在以后从容不迫地通过国际讨论来加以纠正。
关于国际联盟盟约,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意见分歧。威尔逊希冀盟约包含一项赞同宗教自由的条款。日本人则坚决主张还应将谴责种族歧视包括进去。美国人和英国人对后一点表示反对,担心一个国际性的权威机构可能对他们的移民做法加以干涉。最终此两项建议均遭否决。
法国在和会上最强烈的要求是反对德国以保证安全。在这个问题上,法国人几乎走向了极端。因为西线战争几乎全部是在他们的国土上进行的。为了将德国领土调整到更接近法国的领土面积,法国人在会上提议,在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上,设立一个由协约国保护的独立国家。威尔逊和劳合·乔治明智地看到,如果惹起德国的不满,结果只能是导致另一次战争的发生,因此,他们否决了法方的提议。法国人作了让步,但却附有条件,他们以另外的方式去获得安全的保障,即英国和美国都作出承诺,如果法国人一旦遭到德国人的攻击,英美便立刻与他们并肩战斗。包括这些规定在内的一项英法美安全保障条约事实上已在巴黎签字。萨尔煤矿在15年内由法国支配;在此期间,萨尔区领土将由国际联盟管理;到1935年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归属问题。法国收回洛林和阿尔萨斯;德国不得在莱茵兰广大地区设置防御工事和派遣驻军。为保证德国遵守条约,由协约国军队占领莱茵兰15年。
在东欧,协约国希望建立强大的缓冲国,以对付俄国的布尔什维主义。当时同情波兰的情绪十分高涨。在从前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波森和西普鲁士,原居住着波兰人或德波混血种人,如今划给了波兰新国家。这样就给波兰提供了出海的走廊,同时,又使德国大部分领土与东普鲁士分割开来。但泽原是德意志古老的小城,现在变成一个不属于任何国家的自由市。拥有丰富矿藏的上西里西亚,经过有争执的公民投票以后归并波兰。奥地利和波希米亚的苏台德区的德意志人中,如今看到哈布斯堡帝国已不复存在(过去,在1848年和俾斯麦时期,帝国的存在曾阻碍全德联盟的成立),要求合并到新德意志共和国里去的情绪发展起来了。可是这种情绪是无组织的,而且不管怎样,协约国当然不会让德国领土超过1914年的面积。奥地利仍然是一个发育不全的共和国,而维也纳这个从前帝国的首都跟帝国领土分割开来--脑袋与身子分家,而且几乎不能维持生命了。苏台德区的德意志人变成新兴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的心怀不满的公民。
德国丧失了全部的殖民地。威尔逊和南非斯马茨将军努力维护国际主义原则,反对归罪于未开发的征服地,保证使德国原有的殖民地实际上授予国际联盟。而国联又转过来在“托管”的名义下,将这些殖民地分配给各大国管理。在此方面,法国和英国分得非洲最好的殖民地;比属刚果则稍有扩大;南非联邦接管了原德属西南非洲。在殖民地领土方面,意大利一无所获。日本托管赤道以北太平洋上的德属岛屿;澳大利亚托管德属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新西兰则托管德属萨摩亚群岛。日本人还要求取得德国在中国的种种特权。在巴黎会议上,中国曾企图将在华的全部特殊权益和领事裁判一概废除,可是无一国代表肯听取中国的这些提议。后来,日本作了妥协,只接受了从前德国在中国的一半左右的权利。日本人并未心满意足,而中国人则退出了会议。与此同时,那时候生活在巴黎的年轻的越南民族主义者胡志明,想要威尔逊承认法国在印度支那违反了民族自决的原则,但是,这种对欧洲殖民主义的抨击在凡尔赛遭到了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