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活得太累,是因为中国人想得太多。想得越多,恐惧就越多,彷徨就越多,痛苦就越多。其实,比失败更可怕的,是对失败的恐惧。我们都有记忆,儿时最难熬的不是看到糟糕分数的那一刻,而是担心考砸的前一夜。而这本书用很现实、很真切的案例让我们认识到:“不要去‘想象’,只要去‘体验’就够了。”当我们能够积极行动起来时,其实我们成功的几率就已经在上升,我们的快乐就已经在萌发了。
唯有成功的体验,才能激发自信的底蕴。而唯有积极的尝试,才能催生成功的体验。不要徒然多想,尽管去做吧!——“因为你听到的、看到的,只是个‘道理’。而只有自己用行动去实践和证明过的,才能成为‘信念’。一个人的身体里植入了怎样的信念,就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是我们往往会忽略而文开想告诉我们的一个“好事之道”。
另一方面,其实我们有一件事恰恰又想得太少——对于我们自己。
我们挥之不去的,往往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平台,我们的得失,我们眼中的别人,别人眼中的我们,以及基于以上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我们对外界想得很多,却发现无力改变;我们为自己想得很多,却其实很少真正想自己。我们很少观察和研究自己,正犹如烛台下的黑暗。但只有敢于面对自己,敢于追问自己,善于发现自己,我们才会意识到潜伏在无奈事实下的偏颇主观,拓展被主观所束缚的多彩可能性,坚定容易被外在诱惑和打击所模糊和游移的人生原点。
要想改变环境,我们必先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必先洞察自己。甚至说,即便我们不能解决难题,但我们只要能够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其实我们所处的困境就已经大大缓解了。反过来,当我们开始改变自己时,当我们不再害怕一件事时,这件事就往往会变得好起来。
此外,诚如文开在本书中敏锐观察到的,当我们面对所谓无奈的现实和鲜明的分歧时,如果能不再纠结于“认同”与“原谅”抑或“忍受”,而是代之以“接受”的心态,不论我们自己,还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都会随之变得轻松、明亮起来。
这很重要。
我们之所以会“看到”和“隐忍”外界那么多无法消化的“坏事”,往往是因为我们受传统文化糟粕的影响,内心主观里不肯给自己和相关的人更多自由的空间。因为我们意识不到自主的“过程”,其实比谁都无法做主的“结果”,更能代表生活与生命的意义;意识不到其实“不认同而接受”的心态,正是创造“认同”的最好基础,也是即便不能认同而依然能彼此快乐、彼此信任,并在构建他人自信与快乐的同时构建本人自信与快乐的绝好方式。
只要给心灵留出的空间足够大,一切坏事都可能变成好事。
我们自古不缺少勤奋,不缺少聪敏,不缺少忍耐,不缺少担当,但我们缺少自信,缺少自我,缺少宽容,缺少快乐。开心的执著,坦荡的接受,无处不在的阳光,是一种大智慧。
这是一件好事!——如果您已经好奇地翻开此书。
这是一本好书!——相信您在读后也会笑着这样说。
《中外管理》杂志社副总编、主编杨光
2011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