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的婴儿用感觉来引导他们最初的心理塑造,但是这样的过程很可能是隐藏的,谈不上有什么表达方式。有些人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他们认为尽管婴儿在发声器官上没有表现能力,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完全形成了。
事实上,已经存在的是构筑语言的基本素质,心理世界在整体上都是类似的。大自然赋予了婴儿创造的天赋,使他们能借助外界的环境建筑自己的心理世界。
婴儿的成长取决于什么呢?生物又是如何成长的呢?
我们以前说的发育成长,重点都是说外在是成长表现,很少提到内部的表现。而最近,我们终于开始探讨某些特殊的内部机制。
现代科学从两个方面对婴儿的成长做了研究,一方面是研究身体发育成长的内分泌腺;另一方面是研究儿童的敏感时期,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婴儿的心理成长。
荷兰科学家德佛里斯在实验中发现了动物的敏感期。儿童也有敏感期,我们在学校中认识到这一点,并应用到教育中去。
所谓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在发育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本能感觉,其目的为了获取某种自身需要的东西,而一旦掌握了这种东西,感觉就消失了。因此敏感期是过渡性的。
德佛里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发现蝴蝶的幼虫出生后不能吃大的树叶,只能吃树尖上的小嫩叶。雌蝴蝶习惯将卵产在树干和树枝连接的角落里。幼虫破卵之后就要自己觅食,它需要的嫩叶在树枝另一端的最高处。几乎是一种本能的驱使,幼虫能自己爬到顶端,寻找到嫩叶。既然无人告诉它嫩叶生长的位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事实上,幼虫是通过感觉来判断的,它对光有非常强烈的感觉,光吸引着幼虫向最亮的地方爬过去,找到嫩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等到幼虫稍微长大能吃别的东西的时候,它那种对光的敏感就消失了。过了这段时期,它对光线已经无动于衷,变得漠然。运用本能来生存的时期逐渐消失,幼虫只能开始寻找别的生活方式。
发展到一定时期,幼虫又拥有了另外一种感觉,就是拥有翅膀变成成虫。在这个时期内,无论面对多么诱惑的食物,它都会主动禁食。它把自己封闭在茧里,慢慢变成成虫,长出美丽的翅膀。
除了蝴蝶外,蜜蜂幼虫也会有一段敏感期。雌性蜜蜂都有变成蜂王的可能,但是,蜂群只会选出一个蜂王。工蜂为候选的蜜蜂制造一种特殊的物质,科学家称之为“蜂王浆”,候选的雌蜜蜂在蜂王浆的滋养下变成蜂王。此时如果幼虫不好好把握吞噬期,它的身体就无法发育成蜂王。
我们从昆虫的例子中发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幼年敏感期内,如果积极推动,便能完成惊人的事情;反之,如果忽略掉这一时期,未加以好好利用,便无所成就。
人类也是一样。儿童如果不能在他们的敏感期内把握住自身的感觉,吸取成长所必须的养分,完善心理塑造,便永远失去这种机会。
在婴儿的眼里,所有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美妙的,他们从无知中进入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他们依靠什么去辨别事物?如何获得语言的天赋,从而掌握细微差别的语言?他们为什么能在快乐、简单、不知疲倦的生活中学到适应新环境的东西?我们成人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需要很大的努力和许多帮助,尽管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很刻苦努力,但永远也达不到婴儿时期学习母语时那种完美的水平。
儿童是在敏感期内获取感觉,从而了解和发现这个世界的。这感觉就像是一盏照亮内心的明灯,也像是一束电流,使儿童能够与外面的世界频繁交流,而他们的每一次努力都使这种能力得到增长。儿童在敏感期内完全获取所需的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敏感就慢慢变淡,直至消失,接踵而来的就是对外部世界的漠然和麻木。
婴儿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总是充满活力,从外面的世界中获得心灵的震撼,从而有所获取。他们总是不间断地在吸取营养,当一种心理激情渐渐熄灭后,另外的心理激情又会迸发,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总是充满喜悦和欢乐。人类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过程,才会获得智慧,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心理世界。当儿童时期的这个敏感性过去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便无法通过感觉再获得知识,只能是通过思考、实践和研究去获得。这种过程是痛苦而疲倦的,成人会渐渐地变得漠然,有了无数的烦恼,不再有时间去思考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之间巨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