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什么都是“我的”,拿什么都是“我的”(2)

童心解码:0-3岁幼儿常见行为心理解读 作者:石娟


 

爸爸妈妈怎么办?

面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唤起和膨胀,做父母的要能以理解的心态对其加以引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通过做游戏,启发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比如让孩子说出爸爸妈妈擅长做的事情,然后爸爸妈妈说出孩子擅长做的事情。家长可以先给孩子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擅长拍皮球”,“你擅长给妈妈挠痒痒”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大有裨益。经过启发后,孩子可能会告诉你,他喜欢西红柿和黄瓜,不喜欢油菜和土豆,因为他正忙于树立一种自我意识并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好恶。在这其中,孩子对于自己是谁和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意识也会不断增强。

给予孩子客观评价,不能在外人面前轻率地指责孩子

当孩子说什么都是“我”的,拿什么都是“我”的后,家长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因为这时候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流露出的情感和表现出的态度,都具有评价的意义,都会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如果孩子指着自己的饭碗,嘴里说着:“这是我的,我的。”而家长却故意逗孩子说:“这是爸爸妈妈买的,怎么是你的呢?”孩子就会想:“这明明是我用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说不是我的呢?”这时候,孩子萌生的自我意识就会出现混乱。弄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了。而如果家长借机引导:“这是你的碗”时,孩子就会有一种认同感,这时候家长再拿出自己的碗,问孩子“这是谁的”,如果孩子还说是自己的,家长就要及时纠正,告诉他这是妈妈的碗。这样有助于孩子分清楚“我的”和“你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随时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引导孩子,这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好方法。

总之,孩子说什么都是“我的”,拿什么都是“我的”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标志。做家长的切不可粗暴地指责孩子“小气”、“自私”,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这样很应该造成孩子自我意识的缺失。应该在弄清楚孩子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后,帮助孩子构建健康的自我意识,这才有助于孩子将来的成长和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