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孩子不会与拿自己当朋友的父母逆反

21世纪,家庭这样教育孩子 作者:乔闻钟


受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家庭中曾经长时期地由长辈说了算,孩子无论多大岁数在父母面前都只有“听”话的份儿,没有上下辈的对话,更不可能希望父母像朋友一样与孩子相处。即使是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很多父母骨子里仍然承袭了这样的观念,以孩子是否听话,来看待或评价孩子是否可爱,是否讨人喜欢。于是,很多父母与孩子说话的口气都表现得不容置疑,更不容辩驳。

现在,国情、家情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家庭中的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已成为新时期家庭的新风尚与追求。与此同时,受多元化文化影响的孩子们也已经不甘心在家庭中逆来顺受。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应这个时代的孩子们。“压迫”只会让孩子们反抗,变得“逆反”。家长只有成为孩子人生旅途中的朋友,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认可、相互欣赏、相互感知,才会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当孩子能够把父母当成朋友那样去信赖时,逆反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1.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把他当朋友对待

“做孩子的朋友”已经是由来已久的话题。可是究竟该怎样与孩子做朋友?什么时候开始与孩子做朋友呢?我认为,从孩子来到人世,做父母的第一次把他捧在手中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开始将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去尊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要把他们当成听得懂话的一个朋友,用轻言细语、商量的口气和孩子说话,使孩子从小就能感知自己与父母的亲密与被尊重。

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与他年纪相仿时的事情讲给他听。那些好玩儿、好笑的趣事;曾经让自己的父母生气的小事,会缩短你与孩子的距离,使孩子把你当成自己的伙伴去认同、去亲近,从而把他自己的趣事以及可能会让爸爸妈妈生气的事情说给你听,而不是把父母当成无所不能的“巨人”,因敬畏而不敢把自己的事情说出来。不少父母觉得与孩子交流困难,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其实,这就是最好的话题!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父母孩提时的故事感兴趣。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不愿意这样做。他们认为这样做了会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

当你能把孩子认为是父母“秘密”的故事告诉他,孩子一定会认为父母拿他当朋友,他会为此感到自豪与自信,他也会将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父母,以作为对“朋友”的回报。慢慢地,父母就会与孩子变得无话不说。

2.以轻柔的语气与孩子讲话

或许,一些读者会问:中国的父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所有,怎么还会不是他们的朋友?可是从这样一个普遍而简单的反问中,我们似乎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些认为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是“牺牲”的父母,本身就把孩子看成了“负债”的一方。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父母与孩子,还会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吗?

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相处,说起来并不难,但真正做起来,可能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能自觉做到或坚持做到的。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处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是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就要开始逐渐形成的。或许读者会说,刚刚生下来的孩子懂得什么是朋友?怎么谈得上“相处”?可是,这时的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们能够“察言观色”,他们会从父母的声音、语气中感觉到父母的态度。这是作为“人”与生俱来的本领。因此,平等相处,首先就要从自己“一开始做父母时”的说话开始,从说话的语气开始。

一个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哭闹时,父母如果大声呵斥他,他会越哭越厉害;而如果用轻柔的声音哄着他,他却会停止哭啼。我在刚做母亲才十几天的时候,就从这种比较中感觉到,新生儿是“会”听大人说话的。之后,我一直尽量注意轻声和我的儿子说话。在他3个月大的时候,有一天,我因为太忙,没有时间理会放在床上不知道什么原因哭起来的儿子,就大声呵斥了他几句,不料他的哭声立刻提高,不依不饶的,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于是把他抱起来,用脸贴着他的小脸轻轻地、反复给他道歉:“宝宝对不起,妈妈错了,以后再也不会骂你了。宝宝不哭了哈。”他真的就眼睁睁地看着我,很快停止了哭闹。这件事加深了我“对婴儿也要注意说话方式”的意识,在他长大的过程中,除了他真的做错了事情以外,我很少用高声对他说话。

3.用商量的语言与孩子说话

我常常看见一些深爱、甚至宠爱孩子的父母,不仅粗声大气对他们的孩子说话,还言不由衷地表示出不耐烦。比如:

孩子粘父母时,通常是听到的是:“走走走,不要烦我!”

当爸爸或妈妈催促正在看电视的孩子写作业时,常常这样对他说:“看什么看?赶快去写作业!”

当家长希望孩子去为自己拿一杯水时,会这样告诉孩子:“去给我倒一杯水来!”

……

虽然类似这样的语言还不至于伤害孩子,但这都是居高临下的语气,不是平等关系的两个人之间的语言。这里,我们不妨把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的语言换一种说法,试试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孩子要粘着你,而你此刻正忙着,于是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这会儿正忙着,你可不可以先自己去玩一会啊?”

提醒看电视的孩子写作业:“孩子,你的作业写了吗?是不是应该先把作业做完再看电视呢?”

需要孩子为自己拿一杯水时:“孩子,你可以给爸爸倒一杯水过来吗?”

上面对话中的“可不可以”、“是不是应该”、“你可以吗?”虽然就是那么简单的几个字,但却改变了语言的性质,改变了对话双方的隶属关系,从命令似口气的转为“商量”与“商榷”的语气。类似这样的对话,对于每一个家长都不应该是难事,只不过是一种语言习惯而已。换位想想,如果父母用商量的语气、使人愉悦的声音同孩子交流,孩子怎么可能听不进去我们的话呢?“商量”,是平等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4.习惯向孩子道歉或承认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难免会有急躁、误解孩子的时候。而在孩子的幼儿、儿童、少年时期,相对年富力强的父母,孩子显然处于弱势。面对父母的急躁与误解时,孩子可能因胆怯而没有解释或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于是,错怪孩子的事情就会常常发生。但是,无论时隔多久,只要做父母的知道自己错怪了孩子,就要主动向孩子道歉,向孩子承认错误。这样做不仅让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礼仪与教养,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平等地位。比如:

当妈妈看到洒在地上牛奶,或许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是那个刚刚蹒跚学步的孩子所为,于是免不了抱怨:“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呢?”虽然这句话对大人来说并不言重,从语气来看,也并不粗鲁,可是,这个小小的人儿心里明白这件事情并不是自己干的,他不过是不能或还不会为自己申辩而已。因此,这个母亲无论是很快就知道牛奶是其他人碰洒的,还是事后隔了一些时间后才知道的,都应该向孩子表示歉意:“孩子,牛奶不是你洒在地上的,妈妈错怪你了,对不起啊!”消除孩子心中的委屈,以免去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而让孩子积怨。

孩子之所以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会有“逆反”情绪,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有了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后,逐渐感受到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不平等。很多时候,这种感觉是由误解产生的。而这些误解恰恰又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并积累的。所以,不管孩子有多小,父母在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出现失误后,都应真心诚意地向孩子认错、道歉,并养成习惯。

从小生活在平等、民主、互助、友爱、相互信任的家庭气氛中的孩子,他们在懂得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的同时,也会在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时不卑不亢,表现出应有的自信与大气,为成年后的事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的家庭中因为意识到,并重视了这个问题,所以儿子从小就把我和他爸爸当成朋友,在他长大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出现过所谓的“逆反”时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