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让孩子从“得到爱”到学会“付出爱”

21世纪,家庭这样教育孩子 作者:乔闻钟


爱,是一种最直接的感受与体验,也是一种最能直接传递的美好情愫。爱的体验与传递没有年龄要求。然而,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完整的人,与是否懂得“爱”、是否知道“怎么”爱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在的独生子女们真可谓集万千怜爱于一身。如果家庭不能让孩子懂得“爱”是需要“双向”传递的情感,那么太多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关爱会让孩子以为“得到”爱与“接受”爱是天经地义之事,久而久之,孩子便自然而然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概念,最后变成不能为社会接纳的、只会利己的、自私的人。

20世纪60年代以前出生的那些家长也许都记得,传统的家教让那些时代做子女的懂得“礼让”,家里有好吃的、好穿的东西一定是先让长辈享用;苦活累活年轻的一代都会自觉自愿地抢着干。那个年代的孩子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懂得,把利益让给兄弟姊妹或其他人,是行为高尚的表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家里的餐桌上,好吃的、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首先满足孩子;即便是家庭并不富裕,孩子需要什么会尽量提供,上一辈的需求能省则省;几乎所有的体力活都由父母完成,哪怕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个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牺牲的人,孩子上高中,身体很好,学习很好,就是什么事情都得让妈妈做。比如,校门外虽然有水果卖,但是他会打电话让十几公里外的妈妈买好专门送过去;学校的饭菜不好吃,他会打电话让妈妈做他喜欢的饭菜送到学校……这个妈妈把孩子的任何一个要求都当成圣旨乐此不疲,加上工作也忙,常常累得直喘气,但是孩子似乎从来觉得妈妈是金刚不坏之身,从来不去关注妈妈的状况和感受。虽然这些父母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却并没有让孩子得到应有的成长。想想,如果一个人到了高中阶段还不知道体谅父母的劳累,事无巨细地使唤他们,那么他也将不会爱护、关心其他的人。“自私”,就从这样的细节中开始养成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今,当家长们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时,孩子甚至会不屑一顾地认为:那是因为孔融不喜欢吃梨!

一个朋友向我抱怨:她的姑妈家有两个男孩子都在她家长大,其中一个在她家一直考上大学才离开。那些日子里,朋友的父母为这两个孩子的成长倾注了不少心血;朋友也像对亲弟弟那样关爱两个表弟,唯恐他们受到丝毫委屈。可是两个表弟长大相继离开后一去便杳无音讯,不仅仅从来不给这个表姐联系,也从来没有给朋友的父母(其表弟的舅舅、舅妈)去信去电话问候,更不用说逢年过节或生日给他们买礼物。如今,表弟的孩子长大了需要帮助了,他们需要朋友照顾自己的孩子,所以二十多年没有联系过的他们又出现了。我听了后无言以对。

其实,这些现象就是家庭教育中的盲区所致,是家长一手造成的。

如果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让他知道,他喜欢吃的东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都喜欢吃,并启发、教给孩子怎样礼让家庭成员,让孩子学着把好吃的东西分让给其他的家庭成员,他就不会认为好吃、好用的东西只归自己一个人享用。

如果家长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你所做的一切是因为“爱”,如果你也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应该用同样的方式来表示,那么慢慢长大的孩子,就不会以为“爱”只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空话,就不会在父母生病躺在床上需要照顾时,仍然玩自己的游戏;不会在爸爸妈妈忙得喘不过气地干活时,视而不见地认为那些事情与自己无关。

如果家长能让孩子从小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做人原则,生活中还会有那么多 “受惠”不知“回报”的现象频频发生?

我在儿子能听懂话的时候,就逐渐让他知道“爱”是怎样一回事,怎么做才是“爱”的表现。所以在他三岁多时,就会在我表现出身体不舒服时,以他的理解、用他的方法为我“治病”。比如,把小手绢折叠后覆盖在我的额头上(不管什么样的“病”),不断地问我需不需要喝水,不断地小心翼翼问我感觉好一点没有;晚上睡觉时,听到我有咳嗽的声音,会条件反射地为我盖被子;和小伙伴在外面玩耍时,听别人说“你妈妈不舒服”,他会飞快地跑回家……

当一个人能够从人之初就懂得怎样去爱自己的家人,他才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结交范围的扩大,用实际行动去爱他身边的人、周围的人,爱他所在的集体,成为一个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人。

一个具有爱心、知道怎样付出自己的爱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