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机关算尽:读《烛之武退秦师》(1)

找一个解释:我们这样读古文 作者:凌性杰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八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烛之武作选择的时刻,在险恶的政治环境里挣扎求生,是得有些自保之道。然而他心知肚明,无论此时作了什么决定,国家的命运恐怕也无法改变了。故事很长,我们得从头说起。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护送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为文公,并且将女儿文赢嫁给他。这是秦穆公东进中原计划的第一步,打算藉着婚约来控制晋国,影响晋国内政,扩张秦国在中原地区的势力,以达成称霸天下的野心。只是晋文公并非甘心受人指使的傀儡,而是饱经历练、智虑深沉的花甲老人。出奔在外的十九年间,早见惯大风大浪,对春秋国情了然于胸。在楚之时,便与楚成王约避三舍,对于天下共主之位自有所图,此刻即位为国君,正是大展身手之时。之后的城濮之战、践土之盟,显示晋文公霸主的地位已然确立,对于秦穆公东进中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两国的关系虽仍维持巧妙的平衡,但情势却日渐紧张。

俗话说“有仇不报非君子”,晋文公既然身握大权,那些曾在流亡生涯中侮辱过他的国家自然成了报复的对象。当初公子重耳流亡至郑国时,郑文公并不礼遇,有人甚至这么劝文公:

郑叔瞻谏其君曰:“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瞻曰:“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君不听。

《史记·晋世家》

加上城濮之战中帮助楚国这件事,郑国遂成为晋文公下一个目标。公元前630年,晋国发兵围郑,这次来的不仅只有晋国的军队,连远在西方的秦国也一并派兵前来,两大霸主强兵压境,郑国可说是面临空前的危机。楚国刚吃了大败仗,暂时得休养生息,难以相助,眼看着国家就要整个覆灭了,郑文公怎能不急得跳脚?于是在大夫佚之狐的介绍下,这一段的主角烛之武终于心不甘情不愿地登场了。

根据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的记载,烛之武当年做的是“圉正”,乃是类似于孙悟空“弼马温”一类的小官。此说大概只是揣测而来,小说家者言,实不可信。但烛之武不受重用是可以确定的,否则也不会说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样自暴自弃又意含讽刺的话。然而面对郑文公以国家大义相胁,再怎么不情愿,还是得勉力一试,否则亡国之罪名,一世人都难洗刷得清。

后来事情的发展我们都清楚了:烛之武在夜晚偷偷来到秦军大营,鼓动如簧巧舌,挑拨秦晋之间的矛盾,终于说服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甚至留下三名将领助郑戍守,达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这下烛之武可成了保全郑国的大功臣,在国内终于有了地位,直到郑穆公十六年,烛之武尚代表郑国与太子夷同往朝晋,活跃在郑国政治舞台之上,可见官运从此亨通,而当年说的“今老矣,无能为也矣”有一半是气话,另一半则是推托之词罢了。

然而我试图揣想那个夜晚,烛之武端坐秦军大营之中,对面是老谋深算野心勃勃的秦穆公,帐外人影杂踏,帐内灯火通明。烛之武请穆公屏退左右,言有要事相商。两人心下皆自雪亮,倘有一言不合,烛之武人头落地,连同郑国举国倾覆!但烛之武老神在在,竟是没有丝毫惊慌神色,因为在他夜缒出城之前,对秦晋之间微妙脆弱的关系早就洞若观火,而此行若不能说动秦穆公,也就不用回去了。于是脑中千头万绪,前因后果昭然若揭,不管今日密商结果如何,秦国东侵中原之心终究不会平息。选择,问题是选择,怎样才能帮秦穆公作出最有利的选择,这才是此行最大的重点,至于明天的事,就留到明天再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