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 使命(1)

潮的人 作者:李利忠


◎ 孙诒让:开创甲骨学研究先声

1903年,孙诒让看到刘鹗的《铁云藏龟》后,惊叹地说:“不意衰年睹兹奇迹。”于是花两个月时间,足不出户,用分类法将甲骨文字的内容作了区分,并对大部分单字逐个进行辨析,于1904年写出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契文举例》二卷,开创了甲骨学研究的先声。

◎ 蔡元培:开发学外语

蔡元培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期间,为使学生尽快获得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知识,鼓励他们重视外语的学习。他从与汉语比较接近的日语入手,“以不习日语而强读日文书之不彻底法授之,不数日,人人能读日文,且有译书者”。之后,蔡元培还和黄炎培、邵力子等24位学生一起向马相伯学习拉丁语。他主动带头,每天一大早,就从自己的住宿地南洋公学中院步行到徐家汇土山湾马相伯住处,甚至有时清晨五点马相伯还未起床就开始敲门。马先生只好高挂“免战牌”,“太早了,太早了,八九点钟再来吧。”一时沪上传为佳话。

◎ 周氏兄弟:契契勤苦,必有大成

鲁迅在日本学习十分刻苦,他和周作人购书之频繁丰富,曾引起日本报社的注意,云“有支那留学生周氏兄弟二人,契契勤苦,必有大成”。

◎ 鲁迅:西湖“平平而已”

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期间,工作十分勤奋。许寿裳曾回忆说:“鲁迅极少游览,在杭州一年之间,游湖只有一次,还是因为应我的邀请而去的。他对于西湖的风景,并没有多大兴趣。‘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醉汉’,虽为人们所艳称,他却只说平平而已。烟波万顷的‘平湖秋月’和‘三潭印月’,为人们所流连忘返,他也只说平平而已。”

◎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嘴尽黑

1920年初,陈望道接受上海《星期评论》负责人戴季陶、李汉俊等人的约请,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一日,陈母心疼儿子,便做了糯米粽子,外加一碟红糖,送到书桌前,催促儿子趁热快吃。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问他红糖够不够,是否需要添些,他连连回答:“够甜,够甜了。”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竟见儿子满嘴都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没动,原来他一边译书,一边蘸着墨汁吃了粽子,还浑然不觉。

◎ 陈望道:随时留心修辞

陈望道为写《修辞学发凡》,随时留心修辞现象,身边总带有一本手册和一支钢笔。他常说:“画家身边带速写簿,我们身边应该带手册。”

◎ 郁达夫:东京帝国大学学经济的文学生

郁达夫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经济学,但除了应付一年一度的考试外,很少在这方面下功夫。他特别喜欢读小说,他在图书馆借阅小说的数量,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别人借书总是先查目录,选择需要的去借,他却是从书架上一格一格地整批借出,看完后又从上回终止的地方整批借下去。就这样一格又一格,一架又一架,到他毕业为止,竟读了不下3000本各种文字的小说。

◎ 马寅初:七旬学俄语

1952年,马寅初以七旬高龄开始学俄语,周围有人对此持不赞同的态度,马寅初则说:“年纪大了,记忆力是不如青年,但是恒心与勤奋是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的。据说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在70岁时才开始学骑自行车,我70岁也可以学习俄文嘛!”就这样,作为北大校长的马寅初,像一个小学生那样,每天晚上冷水浴后做俄语题,如此两年坚持不懈,终于掌握了俄语,能阅读列宁、斯大林等人的原著。他的俄语老师、一位苏联女青年评价说:“我从来没有见过70多岁的人这样认真学习,而且竟然获得成功!真是奇迹!不可思议的奇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