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志摩:译定佛罗伦萨为“翡冷翠”
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大家耳熟能详,这个城市在20世纪30年代还有一个译名很脍炙人口,那就是诗人徐志摩译定的“翡冷翠”。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个译名过于标新立异。不过平心静气而言,徐氏此译不但文字上有考究,利用汉字目治的特点,将联绵词翡翠两字拆开,加上一个冷字,让人看了有诗意之感,而且实际上这个译名还更接近意大利语本音Firenze,强过于佛罗伦萨的译法,因为后者是从英语的译音Florence再转译过来,并非直接来自意大利文,不大符合名从主人之原则。中国懂英文的人多,懂其他欧洲语言的人少,非独佛罗伦萨译名如此,许多其他非英语地名的翻译也从英语转译过来,与原文都有不同程度的距离。
◎ 陈立夫:黄埔军校机要秘书的发明
陈立夫任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室机要秘书期间,每天处理的文件包罗万象,十分复杂,有政治的、有党务的、有军事的、有经济的,还有私人的,五花八门,目不暇接,整天疲于奔命,十分辛苦。他是学工程的,因此常想,在工程中,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公文工作能否破除以往常规,搞一点技术革新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陈立夫自创了一套“五笔检字法”,将此运用于文件归档、电报分类,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五笔检字法即将文字分为五个笔画系统:点、划、直、斜、曲,这是第一个系统,然后在第一个系统下,又可产生25个部类,例如,在点之下,依次序排列为:点点、点划、点直、点斜、点曲等。陈立夫将此分类法运用于公文工作中,十分方便,如果一个电报是何应钦发来的,那么将它归/|(斜直)类的档案抽屉内,将来要查找,便在/(斜)类的第四个抽屉内去找即得,十分方便。一次,蒋介石要查找一份文件,陈立夫到机要室,仅半分多钟就拿出呈上。蒋介石十分惊奇,问陈立夫怎么一下子就能寻到,陈立夫即道出秘密,并就此宣传了“五笔检字法”的好处,蒋介石听了非常高兴,当即夸奖陈立夫:“你这是把科技知识运用于你的文书工作了。”并鼓励他将这种方法推广。后来,陈立夫将其整理成书,名曰《五笔检字法之原理与运用》,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 马一浮:读书之道
马一浮总结读书之道,概括为四点:“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具体地说:“执一而废他者,局也;多歧而无统者,杂也;语小而近琐者,烦也;滞迹而遗本者,固也。”反之,“通则曲畅旁通而无门户之见,精则幽微洞彻而无肤廓之言,密则条理谨严而无疏略之病,专则宗趣明确而无泛滥之失”。总而言之,“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辨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读书之道尽于此矣”。
◎ 章乃器:讲授“国际金融”
1935年秋,不到40岁的章乃器被聘为上海光华大学和沪江大学的教授,讲授“国际金融”、“中国财政”等课程。当讲到“金融”的含义时,章乃器用了颇为形象的比喻:“金”是一种坚硬而固定的物质,而“融”是融化流通的意思。“‘金’何以能‘融’?这有赖于‘信用之火’的燃烧,但有时‘信用之火’烧得太猛烈了,融化的金腾沸洋溢,反而要浇灭了‘信用之火’;跟着,融化的金也冷却而结冻了。这就是信用过度膨胀成了恐慌的现象——就是所谓资产的冻结。所以‘金融’的重要意义,是要金钱融化流通,而顶顶要不得的就是呆滞冻结。”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开了锅似的,学生们一个个兴奋难抑。
◎ 钱学森:窍门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950年以后,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钱学森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的研究。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他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后来,钱学森曾经直截了当地说:“从前我在国外待了很长时间,觉得在工作、搞学问中有几个窍门。1955年回到祖国,发现我那些窍门原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 马一浮:六艺之旨总在《孝经》
马一浮尝言:“六艺之旨,散在《论语》,而总在《孝经》。”因此,他十分推崇《孝经》一书。他认为,“六艺皆为德教所作,而《孝经》实为之本;六艺皆为显性之书,而《孝经》特明其要。故曰,一言而可以该性德之全者曰仁,一言而可以该行仁之道者曰孝。此所以为六艺之根本,亦为六艺之总会也。”
◎ 夏承焘:营营不安
1948年12月8日,夏承焘在日记中写道:“旬来为时局担心,营营不安。细思只是自私,苟能使大多数人得福利,则牺牲小己,何足顾念。即目前举动,或不合理想,然总比因循腐烂好。放大眼光,坚定心志,以接更新时代,断不可畏葸灰心,自斫丧其生机。王静安自沉[沈],只是可笑可悯。”
◎ 弘一法师:退俗家来信
弘一法师出家后,凡遇俗家来信,辄托人于信封后批注:“该人业已他往。”均原封退还。若询何不拆阅?则答曰:“既经出家,便应作已死想。倘若拆阅,见家有吉庆事,恐萌爱心;有不祥事,易引挂怀,不若退还为是。”
◎ 戴季陶:考试制度利弊
1930年1月6日,国民政府考试院正式成立,戴季陶任院长,确立中西融通的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对考试利弊考虑周详。他在报告书中说,那种揣摩窥测的八股文,弊端多多。君主以科举牢笼人才,消磨志气,以致种弱国衰。当专制集权时代,势力为皇亲豪族所有,但造恶者为君主,非考试制度本身。如无考试制度,政治将更加腐败,人民受害更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