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缚自己的囹圄
一次意外事故,佩菁妈妈的腿被撞伤了。由于伤情严重,大家把她送进了离事发地点较近的综合医院,但住院不到两天,佩菁就发觉事情有些不太对劲。
在这家医院里,主治医生基本上不来会诊。厕所连张卫生纸都没有,更别说卫生状况了。医院的套餐里还有头发。不仅如此,粗心的护士们经常发错药,打一次点滴要扎六、七次针,病人的手臂都快变成蜂窝了。
同病房的病人们也在抱怨医院的服务太差。虽然先进医院的病友们帮佩菁出了很多主意,但最终她还是放弃了转院的念头,因为医院的医生们绝对不会答应转院。只要医生不开证明,母亲就不能转到其他医院。不出所料,当佩菁提出转院要求时,医生们坚决反对,因此佩菁的妈妈也只好在医院继续住了三天。在这段时间里,佩菁承受着身心上的巨大压力,简直就像蹲监狱一样难受。
第五天晚上,母亲的血管严重红肿,但护士还是无法准确地扎针。佩菁决定再次提出转院,而且也做好了向公家机关投诉的准备。看到佩菁的态度如此坚决,医院只好答应她的请求。当拿到医生同意转院的通知时,她差点晕了过去。
其实,医院里并没有谁在挽留她们,真正束缚她们的不是医生,而是她们自己。
佩菁和她的家人为什么要在那种医院里痛苦地待上一周呢?佩菁很清楚这家医院的服务很差,完全没有治疗病人的能力。其实,那家医院早就因为诓骗交通事故患者的医疗费而声名狼藉。但佩菁明明知道这些情况,却为什么犹豫不决呢?
现在用“惯性原理”来分析佩菁的情况。
在任何突发情况面前,所有人都会感受到压力;但很多人在必须做选择的情况下,依然会寻找各种借口拒绝改变现状。当佩菁的妈妈住院时,也遇到过很多阻碍,比如,医生找了很多借口:“只有在这里及时地接受治疗,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由于患者的状况不好,所以不允许转院”等。但是,只要抓住最重要的环节,即医院应该尊重患者的决定,并坚持自己的看法,就可以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物理学上所说的惯性可以把乘客甩到驾驶汽车的司机旁,但心理的惯性所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会让人无法摆脱目前的处境,阻止你选择更好的方案。
如果坚持和恶劣的现状做斗争,那么大部分人都会克服心理惯性,摆脱不利的境遇。然而,有些女人扭转劣势却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东方人一直强调“忍”是女人的美德,因此很多女人都是忍受伤痛,直到伤痕累累时才去试图改变。由此可见,心理惯性也是一种内心疾病。
在不幸中生活却又不试图改变的女人,都是这种“惯性病”的患者。习惯打破惯性的女人,即使没有得到幸福,但至少也不会被不幸所拖累。
一定要分清停留和离开的时机
陷入心理惯性时,很多女人分不清楚何时该当机立断地摆脱现状,何时该耐心地等待时机,因此经常做出轻易放弃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或盲目地跟另一半离婚等荒唐的事情。不能把等待时机的慎重性误认为是心理惯性,而草率地选择决定。
只有认真地分析时局,才能分清楚停留的时机和离开的时机。当你为男友风流成性而黯然神伤时,如果不想就此分手,就应该为改变男朋友的性格而努力。如果在男友没有改变的前提下继续维持现状,那么就是陷入了心理惯性,就像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轻易地放弃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机会一样,这不是在打破心理惯性,而是缺乏耐性。
其实,任何人都具有辨别心理惯性的能力。当你产生“我要的不是这种结果”这种想法时,就说明你已经意识到了现状的不如意。此时,如果维持现状无异于画地为牢,就应该要努力摆脱当前的境遇。患有心理惯性病的女人,其实也想早点解脱,但她们始终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且没有足够的信心面对打破惯性后的结果。打破惯性后的处境不一定比现在好,因此很多人都会停滞不前,抱持观望态度。她们认为,维持现状至少不会导致事态恶化,而且说不定能有转机。但故步自封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更加糟糕。如果不付出努力,没有坚定的意志,就永远无法打破思维惯性。
如果无法承受当前的压力,就应该自我调整,并适时改变现状。比如:改善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改变对工作的轻浮态度。如果付出努力后依然收效甚微,就应该鼓足勇气打破现状。记住,绝对不能向同病相怜的朋友请教、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