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有清一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执政时间长且活动范围广,一生热衷于各种文化活动,在大江南北到处题字留诗,晚年更自称“十全老人”,在正史野史上留下了不少浓墨重彩的段子。
虽说其“六下江南”的举动实在有些劳民伤财,却也无意中在中华饮食文化史上留下了的一笔巨大遗产——乾隆皇帝的巡游直接促进了中国南北菜系的大融合,也为满汉全席的形成作了最后的铺垫和准备。
甚至可以说,清代宫廷菜系,往远了说也是中国古代宫廷菜系,最后正是在乾隆时期定型的。
回溯历史,专供帝王御用的所谓宫廷菜,从周代就开始成体系了。据史书记载:当时宫廷菜的主要菜式包括龙肝、凤髓、豹胎等所谓的“八珍”。而周文王特别喜欢吃的一道菜叫做“菖蒲翥”,其做法现在已然无从考据了。
但根据现在可查的一些零星的史料,我们还是能够知道历代帝王的一些特殊饮食爱好的。比如,晋武帝喜欢吃乳羹,宋明帝喜欢吃鱼胰,也就是鱼的内脏。此外南朝的宋明帝还喜欢吃肉酱,且非常贪吃,以致身材肥胖如猪。
而唐代的宫廷菜则以“烧尾宴”为代表,典型的菜点有:小天酥、凤凰胎、鸭饼、生进馄饨等。此外,唐代宫廷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极其诗意,其菜式的名字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文化层次和境界。烧尾宴中的菜品如缠花云梦肉、遍地锦装鳖、五生盘等,莫不典雅华丽,吃起来想必也会油然生出一种“锦心绣口”之感,这大概与唐代绚烂的诗歌成就直接相关吧。
宋代宫廷最流行的是莲花肉,这名字听起来就像宋词一样优美写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与宋朝对峙的北方游牧民族王朝流行的菜肴也很具地方特色。
辽代的帝王出身草原,饮食上也有非常浓重的草原风味,当时朝野上下最受欢迎的菜有:草原黄鼠、獾蛇羹等。而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帝王们大多爱食野骆驼蹄、天鹅蛋、鹈鹕肉等,显然更崇尚野味和肉食。
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中国的宫廷菜系达到了顶峰。到了乾隆时期,其制作手法、菜式丰富程度都开始大融合,并最终基本定型。
可以说,此后的民国乃至现当代中国菜的大体面貌,包括烹饪的方式方法,到现在都没有能跳出清代确定下来的菜系范畴。其中的大部分菜肴,都能在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中看到。
清代宫廷菜的特色主要有三种,第一就是山东菜。原来,北京本地菜是没有太多特色的,自从明代永乐大帝迁都北京后,本地菜才开始大规模融合山东菜的特点,并成为北京菜的主要底色。
第二就是满洲原有的饮食特点。清朝建立后,满族的游牧生活习性被带入关内,起先,宫廷饮食还是以满族喜好的牛羊肉、鸟类等为主。后来,随着汉族文化的影响力渐渐扩大,宫廷御厨又对这些特色食材进行改良,将满蒙回汉各族饮食融合并形成新的特色,创造出了很多佳肴美味,如今天被公认为为北京美食代表的涮羊肉。
第三个特色是苏杭菜为主的南方菜式。这主要得益于乾隆多次下江南。他每到一个地方,当地官员都会举行盛大的接待宴会,每遇到好的菜式,乾隆也会吩咐人记录下来,甚至直接把厨师带走,纳入御膳房任用。
比如,非常受乾隆重用的御厨张东光,原来就是苏州织造府的官厨。话说一次巡幸苏州时,张东光做了一道冬笋炒鸡,乾隆吃后感觉异常鲜香,不由连连赞叹,立即下令擢升张东光,作为御厨随身听用。以后,乾隆每次出巡都会将张东光带在身边,不但让他学习各地美食的做法,并要求其做好记录和整理工作,随时编制新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