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败后,孙中山自三藩市发来电报,全文如下:
闻事败,各同志如何?何以善后?
这封电报是直接打到香港的秘密机关,但上面却没有收件人姓名。原因是当时的报纸上说黄兴等人全都战死了,孙中山不知道起事之人还有谁活着,如果电报写下人名,偏偏此人又牺牲了,那会勾起众人心中的伤悲,所以孙中山不敢在电报上写下人名。
革命党既然号称革命,其目的单纯而简单,就是一个武装暴动,夺取政权。而广州起事失败,彻底击碎了革命党人的梦想——海外华人的捐款是有限的,捐你一次你不成功,捐你两次你不成功……连捐你十次,你还不成功,还会有多少海外华人继续捐款?而矢志为国不怕牺牲的志士数量就更有限,每一次起事,都有贪生怕死的逃走,矢志为国的牺牲,如此这般劣胜优汰,最终敢于赴死的志士越来越少,革命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绝望之际,领袖孙中山转道美国典华城(今译丹佛)打工;而悲愤不已的黄兴,却把他的目光转向了长江流域。
02.严重的政治错误
据冯自由撰《革命逸史》中提到,广州起义失败后,黄兴主张:
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牵制之,大事不难一举而定也……
冯自由,他十几岁就追随了孙中山,是孙中山设置在香港秘密机关的负责人。他这番话的意思有两个:
一、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黄兴高瞻远瞩的政治布局,所以理应归功于革命党。
二、黄兴的这个政治布局,违背了孙中山以两广为革命中心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撇开孙中山闹革命,属于犯下了严重的政治错误。
事实上,犯下错误的不止是黄兴一个。广州起义的失败,让同盟会终于意识到两广不是那么好摆弄的,既然黄兴说长江流域有戏,那不如大家同去,去长江流域闹闹革命试一试。
这一试,就试出来个同盟会中部总会,宋教仁、谭人凤等老同盟会成员都跑到了上海,把个冯自由独个撇在香港,好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