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一次次的失败会让我们灰心、垂头丧气,我们的信心慢慢地被挫折所吞噬,甚至不再相信自己还有成功的机会,就算天上掉馅饼,我们也不去捡,因为我们已认定自己捡不到。在失败面前,我们变得习惯、麻木了。这就是有的人能够成功,而有些人不能成功的原因了。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自我设限,压制住了自己成功的潜能,从而很难再去想办法获取成功了。
看看这个“囚”字,人一旦被关进牢笼就会失去人身自由。思想同样如此,想法决定活法,那种框框式的想法只能把一个人“囚禁”,我们要学会改变思维定式,拆掉思维里的“墙”。
一个小男孩的出生似乎意味着一场悲剧,他的身体只有男人的拳头大,腿是畸形的,天生肛门残缺,医生断言这婴儿活不过24小时。伤心的父亲准备好了小衣服、小棺材、小墓地。可24小时过去了,孩子还活着。医生又说这婴儿不可能活过一周,但是这婴儿似乎专门跟医生作对,他活了一周又一周……欣喜的父亲将他带回家,取名约翰·库缇斯。
约翰活下来了,可是他实在太小了,周围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恐惧,父亲对他说:“孩子,你必须自己面对一切恐惧,勇敢起来!”约翰尽力按照父亲的话做。在学校里,约翰吃尽了苦头。那些调皮的孩子把他当成玩具,故意掀翻他的轮椅,弄坏轮椅上的刹车;他们甚至把他扔进垃圾箱里……约翰再也坚持不住了,他回到家放声大哭。他想到了自杀,可是又怕疼爱他的父母难过,于是他咬牙挺了下来。
为了行动更加方便,1987年,17岁的约翰做了腿部的切除手术,成了“半个人”。高中毕业后,约翰渴望找到一份工作,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于是,他每天趴在滑板上敲开一家又一家的店门,可是很多时候人家打开门,根本就没有发现几乎趴在地上的那“半个人”,就又把门关上了。
无法统计到底被拒绝了多少次,约翰最后终于在一家杂货铺得到自己平生的第一份工作。后来他又做过销售员、技术工人等。尽管生活艰辛,但是约翰却非常开心,因为他能够自食其力了,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成功,父母和周围的人都为他感到骄傲。
约翰爱好体育运动,他从12岁就开始打轮椅橄榄球,他的手臂力量惊人。1994年,约翰成了澳大利亚残疾人网球赛的冠军;2000年,约翰又拿到澳大利亚体育机构的奖学金……约翰成功了,经常受邀到各地去演讲。有一次,约翰对自己的经历做了简短演讲,感动了很多观众,并让一个女孩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这让约翰受到启发,他决定走上讲台,用自己的经历鼓舞人们不要放弃希望,不要害怕失败,勇敢地走向成功。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对自己说不可能。拆掉思维里的墙,别对自己说不可能!不要为自己的命运设限,每个人身上都有无限的潜能,风雨过后才能见彩虹,只要努力向前,终会看见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