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见仁”出自《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意思是说,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欧洲也有句艺谚:“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民间俗话又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看来从东到西、从上到下都承认这个理。
同样一颗种子,如果播在肥沃的田地里,就会茁壮成长,将来会结出很多很多果实;如果播在贫瘠的田地里,将来就很难获得丰收。与此类似,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善事,都是播种在心田里面的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将来能否圆满地发芽、抽穗、结实,变现成善妙的内在身心和外在物质世界,还决定于心田自身是否“肥沃”。
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具有稳固而强烈的行善习惯,一向精于并且勤于行持各种大大小小的善业,其心田就是“肥沃”的;反之,如果没有稳固而强烈的行善习惯,行善只是偶尔的决定和行为,其心田就是“贫瘠”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己心田上耕种的农夫。我们的起心动念和举手投足都会在自己的心田里播下种子,这些种子将变现成自己未来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如果我们在心田里播下了恶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痛苦的身心和外境;如果播下善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安乐的身心和外境。
即使同是恶的种子,将来招致痛苦的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同样是善的种子,将来招致安乐的大小也有天壤之别。“真善、端善、是善”会使我们得到真实的善报,而“假善、曲善、非善”则不会使我们得到善报,相反还会招致恶报;“阳善”只会使我们得到空洞的名声,“阴善”却能够给予我们实实在在的回报。如果我们不能辨别善的真假、端曲、是非、阴阳,就不能真正实现离苦得乐的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辨别善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安乐而不希望得到痛苦。
吕文懿是明朝时一位德行高尚的宰相。吕公最初辞去相位,返回故乡时,海内尊仰,就像泰山北斗一样。吕公回家乡碰到一件事:有一个同乡喝醉了酒,对着吕公恶骂。吕公修养好,对仆人说:“这人喝了酒,不要和他计较。”然后就关上门谢客。过了一年,这个醉鬼犯罪,被判了死刑,并关入监狱。吕公知道后,后悔说:“我以前的行为有偏差,没有能够帮助他。假如当初我稍微和他计较,就能够以小的惩罚让他受到大的警戒,我当时只是想到存心仁厚,不能和人计较,没想到这会进一步助长他的恶习,以致他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由此可见,吕公所做的原谅醉汉这件事是“动机正结果偏”的例子。
“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心地坦荡者见处处光明磊落,心怀鬼胎者见处处阴谋龌龊;善良仁慈者见处处仁慈关爱;阴险毒辣者见处处杀机四伏。善良的东郭先生相信狼能够改邪归正;曹操则连华佗也信不过;人家给皇上出主意,指出不足处,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皇上的龙椅更坚挺,糊涂皇帝却偏偏说是攻击、诬蔑,恰恰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同样的眼睛,同样的耳朵,同样的脑袋,同样的鼻子,感受是多么的不一样。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悠也”,同样,人的观念“博也,厚也,高也,悠也”。
一件事情,我们不一样地看待就会有不同的后果。有时,即使是自己做了好事,但动机不对,也会产生坏的结果,有时,看似做了一件坏事,却有好的结果。很多事情,都是见仁见智的。用一颗善心去看,总会有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