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此,有必要作一个说明,那就是:本书的主旨在讨论佛法,却突然在此大赞老子,很有可能被误解,以为作者在主张一种佛、道不分的理论。其实并非如此。就作者的立场和态度而言,作者写这些东西,自知确实是在讨论佛法,但却不是从正面着力。作者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从多方面来探讨一些与佛法有关的东西,希望对学佛人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并提高研究佛学的兴趣,所以,在字里行间尽可能不带宗教色彩,甚至不到万不得已,尽量少用佛教的词汇。
其次,作者以为大自然的种种境界与奥义,是人类共有的“无尽藏”,人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去探索。在释迦牟尼诞生之前,印度固然出了不少可以深入“法界”的高士,在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我深信在佛法传入中国以前,在这块华夏的大地上,已有不少的人士,像老子、孔子一样,都在“上达”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只不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面世态度和使用了不同的词汇来表达而已。事实上,“法”是超越了传法者的身份和语言的。当我们想到“佛”的定义是“大觉者”时,就会自然明白这点。换言之,“法”是大自然界原本就有的东西,并非只有佛说了之后才成为“法”。释迦牟尼自己也曾说过:“若佛出世,若佛不出世,法尔如是。”就是一个例证。
注释
[1]老子是与孔子同一时期而略早于孔子的人,《史记》一书曾记载孔子会见老子的事。后来有人以《道德经》中文字过于优美等理由,怀疑不是出自春秋时代,于是主观地硬把老子考证成战国以后的人物了。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中期的《竹简老子》,才进一步证实了老子的时代地位。
[2]古时印刷术尚未发明以前,经典著作都靠一代一代的学人,用手来传抄。所以,时间久了,免不了有抄错了的地方。“虚而不实”,在一般的《道德经》中是“虚而不屈”,我个人以为其中可能有误,应该是“虚而不实”才对。尚请高明指教。
[3]“证悟”不是“大脑想出来了”的意思。读者看到后面自然明白,此时此处无法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