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浅谈“般若”

佛性的开展 作者:萧民元


我们常常在佛经里看到“般若”二字。“般若”的意义不太好讲,我想从三方面来加以解说。

第一,从“般若”的名称来说。

“般若”是一种智慧,由于这种智慧在人世间并不普遍存在,古时译经的高僧,为了避免后学把它和一般智慧的概念相混淆,故不作意译,而采音译的方式,把它直译成“般若”。(至于“般若”正确的念法,我以为并不重要,念错了也没关系。我们只要知道“般若”代表的是那种智慧就行了。)

第二,从学佛人上达的条件来说。

“般若”是上达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佛人只有在获得或成就了这种智慧之后,才能体现“真上达”。什么又是真上达呢?如“次元”诸篇中所述,“真上达”是指学佛人真正达到了超越四次元的境界。

在这个世上,颇有一些人虽没有得到“般若”,但禀赋特异,或者定功深厚,在习定打坐之时能沉潜于自己的意识界中,或幻生上师,或与某种异类接触,见神见佛,听道闻法,叹为稀有。究其所得之理,却又与世俗一般知见毫无区别,甚至有时还更低劣。处于这种状况,或者他们以为自己已经上达,其实,并非“真上达”。

第三,从“般若”与世人的一般智慧(所谓世间智)比较来谈。

在做比较之前,应先谈一下世人的一般智慧。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可将人类的智慧分为两大类,即思考(包括想象)类和直觉类。

“思考”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说,现在来谈“直觉”。相信人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些直觉经验。例如,我们曾经对某事直觉其不对劲,但反复思之,却又未能发现有何不妥之处,直到问题发生才又恍悟直觉是对的。这种不用资料、超越思考、即情即景就能觉知事态的能力,就叫“直觉”。

其实,就我个人的了解,“直觉力”为人类另一种更高级但尚未完全成熟的智力。那个高级智力,包括了文学、音乐等才情,科学的灵感,甚至所谓“第六感”[1]以及德性善美的价值判断力在内。不过,由于它在“知”的方面有跨越思考程序的表现,大多数人乃称它为“直觉”。这种称呼,使人产生了因名而定义的概念,这概念反过来又限制了它的内涵,使人误以为这智力只有直觉功能而已。(现在既已说明,以后将不称直觉,而改称这种包含了真、善、美及创造力的智力为“美善智”,另一种思考智力则称“思考智”。)

人类虽然同时具备了前述的两种智力,但两者的使用率和受重视的程度却大不相同。由于思考智力能给人们一种可以掌握的具体感,故而在应用方面占尽优势,尤其处于今日的资讯(信息)科技时代,谁的头脑愈清晰、愈有知识、愈重视实用,就愈有挥洒的空间。在这种趋势下,美善智的种种表现,也遭到了被尽量加以数化和量化的命运。而其不能数化和量化的部分(正是最宝贵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就被认为无实用价值,不是加以忽略,就是被无情地抛弃了。

但有趣的是,这个在世间占劣势,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的美善智,正好与“般若”相近,很像“般若”的原坯。学佛上达,思考性的智力当然是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提供指导性的帮助,如“正见”等。但在上达的过程中,能把自己善化、升华,终而成为超越性的“般若”者,正是美善智。一旦实现了超越,四次元时空界的种种思考性的知见都带不走,将一概不留地全都丢在下界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