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大谋、中谋和小谋:一个模式三个层次

入世心法 作者:吴稼祥


孙武说:"兵者,诡道也。"

克劳塞维茨说:"蒙蔽对方的诡计,不具有战略的价值。"

我同意刘向的意见,君子之权谋,是道德优先的权谋。

一位香港的作者则说,计谋与仁义道德是死对头。

这些看起来针锋相对的观点,不一定有一对必有一错。他们说的不是同一个层次的问题。

刘向说的君子之谋,是战略上的谋略;孙子说的诡道,是战术上的谋略;而反道德的计谋,至多是智巧。

战略性谋略,我们称之为大谋;战术性谋略,称之为中谋;智巧性谋略,称之为小谋。

战略性的大谋略,一定要以人心向背为依归。《孙子兵法·计篇》开宗明义就提出了兵家必须首先考察的五件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五者之中,道为先。这里谈的,才是战略问题。

曹刿论战,首先论的也是民心。曹刿问鲁庄公,用什么去战胜敌人?庄公先说自己乐善好施,继而说自己祭神诚信,曹刿不以为然,说是"小惠小信",民不从神不佑。听到庄公说他秉公办案时,曹刿才认为他尽心于民,可以一战。

接下来才是战术性谋略。等齐人三鼓才战,这是避其锋锐,以逸待劳;视辙望旗,然后追之,是怕大国佯败,暗设伏兵。这是反诡诈。我称为反减法。战术上的谋略,是兵不厌诈,同时,兵贵防诈。

为什么战略性谋略不尚诡计,而战术性谋略兵不厌诈?

《孙子兵法》和曹刿论战提供了一种解释:战略性谋略考虑的是包括主客体、敌我友在内的全局问题,但重点是我方力量的问题,即如何生我的问题。因此,战略谋略的核心,是加法。它追问的是,曾经是否用过,今后如何用好加法。

战术谋略也考虑主客体、敌我友,但重点是敌方,即如何克敌的问题。因此,战术谋略的核心是减法。

显然,战略谋略用好了,加法用到了极致,敌方受到最大限度的孤立,战术谋略就不需要了。这正是孙子所追求的"上兵伐谋"和"不战而屈人之兵"。读《孙子》,如果不记住这个,只记住兵不厌诈,那便是读歪了。

这使我想到,赤壁之战前,如果刘备和孙权去做做马超和韩遂的工作,让他们在曹操的后院放火,进攻许昌,是否有赤壁之战,便很难说。孙、刘并没有把当时的战略资源用尽。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战略谋略要道德优先,因为加法是道德优先的;也明白了为什么战术谋略要兵不厌诈,因为减法的艺术,就是能减人而不被减的艺术,这个艺术当然离不开虚实之法,离不开诡道。

再说《三国》,隆中对是大谋,是战略性谋略,重点是建立统一战线;赤壁之战是中谋,是战术性谋略,重点是抗曹;围绕赤壁之战设下的种种计谋,如苦肉计、连环计、智赚蒋干的离间计等等,都是小谋,是智巧性谋略,是诡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