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禅说庄子(三)大宗师 作者:冯学成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这里是一个肯定的判断,先把这句作为一个前提摆在这儿。用佛教的话来说,老佛爷不出世,我们世人就都在颠倒见之中,在烦恼之中;用儒家的话来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呢,就是没有马克思,我们都在黑暗中摸索。总之啊,要有真人才会有真知。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一般的老百姓,他们被这个烦恼,用佛教的话说就是"颠倒见"、所遮障,他们能够看到人生、宇宙的面貌吗?他们看不见。所以必须要通过真人,通过见了道的人,才能看到真知,也就是宇宙天地间的真理。

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康德说过一句话:人为自然界立法。我们说的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是人立出来的,没有人,哪有现在的物理、化学,这样公式、那样定理?没有啊。老天爷并没有什么规律,它是处于浑沌状态,天地宇宙的运行也是浑沌状态,是人通过认识,特别是"真人"们的认识,然后才把宇宙各个部分,自然的、社会的、有机的、无机的、植物的、动物的等等,把它们区分开来。无论你通过科学的实验也好,社会的实践也好,还是要通过"真人",你才能达到"真知"。我们不能说山里边的老山民,或者海里的老渔民就没有真知,他们也有他们的真知。山里的森林、地里的庄稼怎样料理?海里的渔民通过海信,知道怎样出去打鱼,他们也有他们的真知。但是整个社会化的,在道上的知,必须通过"真人",才会有道上的知见。

前面我们谈到了"知"和"智"的关系,谈到了"所知"和"能知"的关系,也谈到了"天"和"人"的关系,那么,这几者的关系应该如何善加处理?庄子把这个问题摆在这儿了,但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庄子还是自问自答,只有真人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接下来讲到的"古之真人",它是层层推进的,一共有四个层次。我们还是一层一层地看吧。先看这第一层的描写。

"何谓真人",那么什么叫真人呢?就是说我们一般人看不到的或想不到的,真人能看得到,能想到。他们就能把一般人看不到、想不到的真理提炼出来。像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人一样,就能从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伟大的定理、客观世界的规律,他们就是了不起的,真知也就是这样来的。

在庄子那个时代,他觉得已经没有真人了,所以言必称"古之真人",如何如何--他不说当代,只说古代。那么,他心目中的"古之真人"首先是怎么样的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