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地缘政治思维活跃起来

中国如何影响世界 作者:张剑荆


于当今日本而论,被边缘化首先是一个地理现实。

日本著名学者梅棹忠夫将日本比作亚洲的英国。从地理的角度看,日本确实同英国一样,与大陆隔海相望。这个直观的描述蕴涵着重要的战略方向构想,那就是日本要像英国那样,充当大陆国家的平衡因素。自近代以来直到二战,英国在大陆欧洲,扮演着“平衡者”的角色,其目标是防止出现一个独霸欧洲的国家,它总是加入力量相对较弱的一方,以制衡强者。但是,梅棹忠夫为日本规划的战略前景,并没有真的出现过,回顾历史,日本在近代走的却是独占和殖民的道路,这与英国十分不同,英国不曾对大陆欧洲进行殖民,也从不谋求独霸欧洲。日本为什么不能像英国那样扮演平衡者角色而是走上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道路,就其地理因素来说,则是日本所面对的亚洲大陆与英国所面对的欧洲大陆,有着不同的国家形态,英国面对的欧洲大陆有众多的国家,而日本面对的亚洲大陆则是统一且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也就是说,日本要扮演类似英国的角色需要特定的条件,那就是大陆的分裂和国家间彼此敌对。这样的形势在近代确实出现了:由于清朝中国的衰落、俄罗斯20世纪初的国内革命以及朝鲜半岛特定的局面,造成了亚洲大陆乱象纷呈的局面,日本则乘虚而入,在一段时间内,似乎实现了其梦想:打败中国,战胜俄罗斯,吞并朝鲜等等。但是日本忘记了,这样的“成绩”实际上是特定情势下的结果。

日本的成功到后来变成了镜花水月。二战结束后,这样的形势已经彻底改变了。比如,日本传统的大陆政策都是首先要以朝鲜半岛为基础,但是如今的朝鲜半岛已经建立起民族主义支配下的主权国家,日本无法染指。其传统政策中,还包括将中国的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但是这样的地理思维以失败告终。从这一历史遗产中得出的一个教训就是:在地理思维指导下的大陆殖民主义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是,这样的历史教训在面对来自中国崛起的挑战时,开始被遗忘。在日本出现了重构日本地理学的倾向。地缘政治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日本学者川胜平太在日本《追求》杂志上撰文,主张日本要以海洋联邦对抗“不断膨胀”的中国。这位学者构想的海洋联邦除了包括太平洋以外,还包括中国南部的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的华侨,“如果在东海—南海—东南亚这条连线上建立海洋亚洲联合体,那么,就会出现三个日月状板块与大陆中国对峙的局面”,在这个联邦中,日本可望获得主导地位,发挥领导作用。

日本学界出现了越来越强调自己的海洋属性的倾向。著名的东京财团对华政策小组曾经发表过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明确提出日本是海洋国家,“跟中国打交道,日本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是一个亚洲国家、太平洋国家和海洋国家的地理优势”,“跟中国打交道,日本应该重新思考作为全球海洋国家的优势”。对海洋国家的强调,其意图显然是为了与大陆区别开来,尤其是与中国区别开来。

2006年5月10日,日本《产经新闻》刊登了拓殖大学校长渡边利夫的文章,作者主张日本应与海洋势力联合以牵制中国。该文在总结历史教训时说,日本二战的失败是因为疏远了英美海洋势力。他说:“日本在近代史中的成功与失败告诉我们,与包围着大陆的周边国家群联合行动,以牵制大陆的同时谋求共同繁荣,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以上种种,可以说是日本战略家们的一种努力,为对抗中国寻找坚实的地理基础。但是这样的新思维竟然将失败归结为“与海洋国家的疏远”,而没有看到地理思维指导下的大陆殖民政策才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样反思历史,实际上是在复活一种已经破产了的地缘政治思维罢了。

日美同盟关系在2005年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年初,日美举行的安全保障协商委员会(2+2)通过了《共同战略目标》的文件,该文件首次明确了过去没有明言的共同战略目标,最值得注意的是将台湾纳入安保范围。2005年10月29日,美日安全咨商会谈(2+2)又达成了《美日同盟:未来的转化和调整》的14页协议。这些文件在中日关系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意味着日本对华政策已经非常明晰了,而在此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地缘政治考量。近两年来频起争端的东海气田,看起来很像冷战时期的柏林墙。在这条界线的两侧,一场新的冷战正在形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